第12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兵分兩路(中)
張靜安他們的方案不能說不好,現在除了西邊其它三方都有明軍,把奢崇明和安邦彥的十萬人馬還有幾十萬彝人都包圍在裡面。西面靠金沙江和大渡河阻擋怎麼都不讓人放心,萬一奢崇明和安邦彥下決心放棄老巢一路向西藏身於高山大河之間,二十多萬明軍到時候會陷入撤也不是留也不是的尷尬境地。朱燮元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原來的主意就是引蛇出洞殲滅敵人主力然後逼降殘部,最後得到長久的和平。
朱燮元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依天啟的說法就是要以此為契機廢除土司制度,至少雲、貴、川交界處不能允許土司的存在。這次奢崇明和安邦彥起兵後很多小土司聞風跟隨,說明朝廷的恩賜並不能得到土司們的感恩和忠誠,萬曆年間的播州之亂後沒多少年就出現這事,說明當時斬草沒有除根是多嚴重的錯誤。努爾哈赤說到底也相當於一個反叛的土司,所以天啟廢除土司的決心很大,不惜多花幾年都要做到不留後患。
朱燮元見張靜安的方案其要義在於斷其退路,只要成功就會讓奢崇明和安邦彥陷入四面包圍中,但他仔細看了看地圖就發現了問題,他問張靜安道:“兩位總兵的想法很好,不過我有兩點疑問,一是現在我軍只在遵義、永寧、敘州一帶駐守,要進兵就得打硬仗,你們不上哪裡來的人?二是鎮雄與叛匪盤據的東川、烏撒太近,過於深入怕不怕重蹈王三善的覆轍?”
王三善是原貴州巡撫,天啟三年他親自率大軍六萬渡陸廣河直搗叛匪根據地大方,因為路途遙遠中途多險阻不方便支援和輸送糧草,王三善在駐屯大方三個月後糧盡被迫撤退。在撤退途中明軍被叛軍追殺大敗,王三善被俘後遇害,隨同軍官戰死的就有上百人,大家一致認為這就是孤軍深入才遭遇的慘敗。
張靜安說:“這個方案的前提就是要先訓練出可用之兵,不能用的老弱疲兵我們也會培訓,不過是培訓他們的修房、種地等技能。等這些不可用之人回去的同時,需要兩位大人徵調足夠的兵員來補足,或者乾脆就來了新兵再送老兵走,慢慢地把年齡大戰鬥力低下計程車兵變成年輕戰鬥力強的精兵。至於說我們會不會再孤軍深入遭遇王巡撫那樣的敗績,末將認為只要把路修好了修暢通了就不會。”
朱燮元問:“張總兵的意思是你們要步步為營嗎?先不說培訓出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要多久,就說你們要在貴州的崇山峻嶺中沿途修路修房,這樣浩大的工程你們準備用幾年來完成?”
張靜安說:“我們是大明的軍人,只知道服從軍務院的命令和忠誠於皇上,軍務院預計多久時間就用多久時間我們不多問。如果給的時間長我們就做細緻些慢慢來,務必做到少死人儘量讓包括彝族百姓在內的所有人都滿意,如果給的時間短我們就加緊點,就算讓我和趙總兵親自上山殺敵我們也沒有二話。”
朱燮元一聽就有點糊塗了,轉頭對高第說:“高大人,張總兵和趙總兵的意思是他們不知情,只知道服從和忠誠,不知道高大人知道軍務院的安排嗎?”
高第點頭說:“哦,本官忘了說了,軍務院的安排是平叛為輔培訓軍隊為主,大約定了個規劃是三年,就是說三年之內把五省的衛所軍全部輪訓練一遍。就像張總兵說的那樣三年內還要完成士兵的輪換,逐步廢除天生的軍戶制度,讓滿十六歲的百姓都服五年兵役,退役後恢復原來的民戶身份。”
朱燮元想了想說:“假如是這樣三年也差不多,不過萬一三年不夠怎麼辦?我們是不是還是要想著怎麼平定叛軍然後再去考慮怎麼培訓軍隊的事?”
高第說:“皇上曾經說過要用叛軍來給士兵練手,士兵的戰鬥力只有在戰鬥中才能得到檢驗。至於說時間那就不是個問題,三年不夠就五年,五年不夠就十五年。就是說我們大家都要在貴州這地方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