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訓主編《21世紀新聞傳播研究》,汕頭大學出版社,2001,第204頁。

調查的結果基本證明了研究的初始假設,與上述幾次調查的結論也比較相似。在調查物件中,各類中產階層的上網比例都比非中產要高(具體資料參見表4…21)。不過調查也發現,不同中產與非中產間的“數碼溝”差距是不一樣的。在這個問題上,以職業為維度的階層劃分方法不能有效地區別中產與非中產的界限,因為在上網比例上,從事什麼職業似乎不是一個重要因素。這不禁讓人懷疑在網路時代,職業與階層的關係是否還如米爾斯時代那麼密切。而且,對於“數碼溝”來說,與經濟收入相比,教育似乎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在學歷層面上的中產與非中產似乎溝距最大,這也再次證明了蒂奇諾等人的研究方法——將受教育作為社會經濟地位的一項有效指標——是正確的。蒂奇諾等:《大眾媒介資訊流通與知識增長差異》,張國良主編《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第563~564頁。這也再次強調了一個問題:受教育程度是階級之間尤其是區分中產與非中產的最有效尺度之一。

表4…21中產與非中產上網情況比較單位:%上網不上網共計上網不上網共計收入中產70�229�8100職業中產59�940�1100非中產38�361�7100非中產48�651�4100消費中產72�427�6100學歷中產69�930�1100非中產44�555�5100非中產27�172�9100

從身份認同的角度來看,上網的比例同樣與社會階層認同呈現正相關關係(具體資料見表4…22)。那些自認為社會階層較高的調查物件,使用網路的比例也相對較高。

在深度訪談中,很多中產表明他們使用網路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取最快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往往是傳統大眾傳媒很少提供的。比如北京的訪談物件B2喜歡在新浪網站上瀏覽新聞,她說:“我有個習慣,上班以後首先開啟新浪網頁,它的主頁上有個新聞網頁,通常我認為當天最重要的新聞都在上面了,那對我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欄目。”搜尋資料往往是中產階層對網路的另一主要使用方式。深圳的訪談物件Z9說:“我們一般是上學校網,是內部系統的,看看有沒有什麼通知,然後就是查一查資料。” 因此通常網路對於中產階層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資訊工具而不是娛樂工具。

表4…22身份認同與社交影響力的交叉分析單位:%上網不上網共計上網不上網共計1�下層30�769�3100�04�中上層66�833�2100�02�中下層42�257�8100�05�上層77�822�2100�03�中中層55�744�3100�0

階層差別與網路交往

在關於網路的研究中,研究者關心的另一個話題是:網路交往或者說網路關係是否也正在成為社會資本的一種形式。

結果發現,網路交往雖然也是一種社會網路關係、社會網路結構或者社會網路資源,但目前它尚未明顯表現出普特南等學者所描述的社會資本的特徵,也就是提高物質或資金投入的收益。另外,儘管調查物件中的中產階層上網比例更高,網路交往的比例卻往往不如相應的非中產階層(具體資料參見表4…23)。尤其是職業中產,其社會交往的比例比非職業中產要少20個百分點以上。這說明,職業中產與非職業中產在網路的使用問題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而且網路交往與個人的社會及經濟地位呈負相關關係。

表4…23中產與非中產網路交往情況的比較單位:%網路交往不交往共計網路交往不交往共計收入中產50�249�8100職業中產42�157�9100非中產53�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