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陸軍來說,這種華而不實的大型坦克,早都已經淘汰掉了。

水井相信,經過了這次芬蘭人給的教訓,蘇聯人應該是會把這種“社惠主義生產力優越性的傑出代表”的坦克從裝備序列當中給拿下來了。

水井拿起了另一張照片,根據照片下方的說明,這張照片上顯示的是芬蘭工業城市維堡遭到蘇聯空軍轟炸時的景象。在照片中,整個城市已經完全被濃煙所籠罩,很多建築物已經毀壞。

水井又拿起其它的照片看了起來,一張照片上是蘇軍殺害的芬蘭軍人和游擊隊員的照片,屍體被拋棄在荒野,大部分已經被積雪掩埋。另一張照片上則是蘇軍陣亡將士的墓地,一眼望不到邊的十字架。還有一張照片是被擊斃的蘇軍官兵的屍體照片,這些屍體層層疊疊的壓在一起,形成高高的屍堆,在屍體的不遠處,是幾輛被擊毀的蘇軍坦克的殘骸,憑著自己的經驗,水井能夠認出來,那些被擊毀的坦克是“t…26”和“bt2”。

水井放下了照片,看起了報告:

“……到目前為止,這次戰爭使蘇軍損失慘重。到目前為止,蘇聯人民委員會議向蘇共最高蘇維埃提交的報告中提到蘇軍在戰爭中的傷亡數字為:死亡48745人,傷158863人。這個數字是對外公開的,很可能是蘇聯的宣傳手段,並不反映蘇軍的實際傷亡情況,實際的數字應該更多。”

“蘇聯政府對芬蘭的抵抗估計過低。開戰前,蘇聯領導人普遍認為,芬蘭是個小國,國力不強,軍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蘇聯一旦出兵,芬蘭民眾便會起而響應,從而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這種錯誤估計導致蘇軍倉促出兵,麻痺輕敵,準備不足,沒能在戰爭開始時就投入決定性力量。據我們的瞭解,芬蘭在各個主要戰場上集中了13萬人的部隊和500餘門火炮,而蘇聯一開始只投入了20萬人和900門火炮,雖然蘇軍有1000輛各種坦克投入戰鬥,但沒有好好運用,因而損失慘重。蘇聯軍隊也沒有做任何冬季在森林中作戰的裝備。蘇軍大量使用戰鬥車輛,而在芬蘭的冬季,這些車輛必須24小時不熄火才能保證油料不會凍住,結果造成蘇軍第一次進攻的慘重失敗。蘇軍隨後被迫重新制訂作戰計劃,增調兵力,調整部署,收縮戰線,將進攻重點放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進攻。”

“蘇軍的作戰方法不適應戰場條件。蘇芬邊境是一個不同於中歐平原的特殊戰場。這裡湖泊縱橫,森林茂密,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氣候嚴寒,不利於蘇軍重型裝備和大規模兵力的行動,卻適合於芬軍輕裝備、小兵力的使用。參加戰鬥的蘇聯軍隊主要是由來自於南方的部隊組成,這些士兵不適應芬蘭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戰鬥。絕大部分芬蘭人還生活在農村,他們自己的禦寒衣物已經足可以使他們在嚴冬中戰鬥,今年的冬季是芬蘭歷史上有記錄的最寒冷的三個冬天之一。而集中優勢兵力突破曼納海姆芬軍防線的蘇軍,因受道路所限常常形成兵力擁擠,結果成為芬軍機槍射擊最有利的目標。踏雪行進的蘇軍步兵因前進緩慢,常與坦克脫節,結果經常被機動靈活的芬軍各個殲滅。蘇軍炮兵因受觀察的限制,常常誤傷己方部隊。在拉多加湖以北沿林間道路行進的蘇軍縱隊,因機動受限,不便展開,首尾難以相顧,坦克與火炮則陷於無用武之地,常常沒有發揮作用便被芬軍擊毀。”…;

“此外,蘇軍的人員素質嚴重下降。這是因為在1937年至1938年的‘大清洗’後上任的許多年輕的師級指揮官都缺少實戰經驗,也缺少指揮器材,在作戰中常常情況不明,判斷失誤,舉措緩慢。在大清洗中,蘇聯軍官有80%被撤換,新上來的都是忠於斯大林而不懂指揮戰爭的。蘇軍士兵也缺少訓練,在有的戰線,蘇軍士兵甚至被要求手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