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由於與明朝的戰爭不僅使也先損兵折將,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賞賜以及與明朝交易的機會。當時的瓦剌是一個遊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眾的生活將是非常艱苦的。

北京大敗之後,也先開始著手與明朝講和,並宣稱“迎使朝來,大駕西去”,要明朝接回已經被遙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可是在這個問題上,景泰帝是很反感的,他的心思和南宋高宗趙構是一樣的,他根本就不想把兄長接回來。至於孫太后和英宗的錢皇后怎麼說,大臣怎麼講,他都不聽。把他逼急了,他就惡狠狠地說:“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最後,還是于謙發的話:“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景泰雖然糊塗程度不下乃兄,可有一點很好,他一生最信任的就是愛國將領于謙,舉凡於謙說什麼,他都答應。半夜的時候,于謙有急事奏報,景泰聽到鼓聲也立刻起來聽政,這回也不例外,他同意迎還英宗。不過,態度很冷淡。右都御史楊善等人請命出使,景帝所給敕書只是有關議和內容,不提迎復英宗之事,也不給金帛等賞賜的禮物。這也就此埋下奪門之變的種因。楊善變賣了自己的家產,買了許多奇珍異寶,並靠著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終於結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但在迎接英宗回朝的禮儀上,景帝與大臣又產生了矛盾。景帝認為儀禮過重,應該從簡。大臣提出異議。最終還是英宗在幾封書信中稱自願迎奉從簡才緩解了局面。見面之時,仿唐朝天寶之亂後玄宗、肅宗禪讓之禮,英宗、景帝之間禪讓。隨後,英宗被送入南宮,開始了7年的幽禁生活。7年間,英宗未能踏出南宮半步。名為太上皇,實為囚徒。

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敗,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嶺,也是英宗人生經歷的第一個谷底。幸好被俘的一年時間裡,也先對這位對手頗為尊重。據說也先命每2日進羊一隻,7日進牛一隻,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進牛奶、馬奶。北方天氣寒冷,他還曾令妻子出獻“鐵腳皮”,給英宗禦寒暖腳之用。也先曾經對明朝使臣說過這樣的話:“大明皇帝與我是大仇,自領軍馬與我廝殺。由於上天的意志,使他落在我手裡。眾人勸我殺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著知院伯顏帖木兒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們捉住我時,留得到今日麼?”而朱祁鎮被俘期間,也曾流淚對前往探望他的禮部侍郎李實說:“也先有意送我回去,請你轉告朝廷,我回去後,只求做一個平民,便心滿意足。”但實際上自從英宗被放回來以後,明朝內部圍繞著新舊兩個皇帝展開的一場鬥爭已經不可避免!

明英宗回來以後,被景泰安排在南內居住,加派靖遠伯王驥看護,實際上是監視,不過,這個王驥是個官迷,因為于謙和宰相王文等人都很討厭他,所以,他反而和英宗的關係越來越好,這是景泰沒有料到的。英宗名義上是太上皇,實際上卻是沒有任何自由。景泰給他的限制很多,不僅將南宮的大門上鎖並灌鉛,加派錦衣衛看守,而且日常的飲食衣物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的。為防止南宮與外面聯絡,紙筆極少供應。

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開銷也不夠,都靠著英宗的皇后錢氏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計偷偷送到宮外去賣掉,以彌補開支用度的不足。有時還要靠孃家貼補一些。有個太監說南宮的樹木多,恐怕會有人越過高牆與英宗聯絡,景帝遂命人將大樹砍伐掉。可以說,英宗就在驚恐與飢餓中度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

英宗早年和太監特別是資格很老的太監們很熟,這時,看守英宗的宦官中有一位老資格的太監阮浪。此人是和範弘等四人一起在明成祖的時候就入宮的,這時已經經歷四朝了,不過,阮浪的運氣很差,混了這麼多年,也才是個少監,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