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海軍部那幫子人要是知道王振宇心裡的算盤是一條戰列艦都不造的話,那麼估計他們會馬上叛逃去北洋的。

王振宇對於國防的建設有一個很清晰的目標,那就是陸軍在1921年前超過日本;同時在1929年前後邁出參與世界爭霸的腳步。

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王振宇現在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執行力的問題,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光有武器還不行,還得有善戰的軍隊。

就拿中日甲午戰爭來說吧,如果單以國力來說,日本根本不夠看的,如果單以裝備來說,日本也不是清軍的對手,但是結果了,大清萬劫不復而日本成功崛起。

王振宇依然十分清楚的記得後世的軍事學家對於甲午戰爭的總結:

一、國殤傷在政體上,體制落後必然捱打。

1887年3月14日,正當慈禧太后準備挪用海軍購艦專款大修頤和園之際,日本天皇諭令提取皇室經費十分之一作為購建海軍艦船補助用費。

二、戰敗敗在貪腐上,**不除,未戰先敗。

光緒七年至十七年10年間,海軍專項撥款應在4600萬兩白銀,即便扣除相關因素也在3680萬兩左右。十年間,北洋海軍共購買軍艦9艘,花費總額充其量為1100萬兩,有近2600萬兩白銀被中飽私囊。

三、強國必須強軍,軍不強最多是一個富國,永遠成不了強國。

開戰前,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但清政府疏於國防建設,有國無防,有軍不強。即便從西方國家購買了軍艦,有的艦是有艦無炮,有的艦是有炮無彈。開戰前三個月,李鴻章擬為北洋海軍換新式炮21尊,竟難籌此款,而不得不先為鎮遠、定遠兩艦購買快炮12尊。而此時,日本幾乎所有艦船都已安裝速射炮,這就為甲午之戰埋下了隱患。

四、強軍必須觀念創新,觀念落後,滿盤皆輸。

19世紀90年代,“鉅艦重炮”已經被“快船快炮”觀念所替代。黃海海戰中,日本艦隊裝備大型速射炮71門、小型速射炮154門,北洋艦隊僅有大型速射炮2門、小型速射炮130門。10分鐘內發射彈藥,中日之比是33:185。由此可見,雖然在戰艦總噸位上北洋艦隊並不差,但是作戰理念落後,導致優劣轉換。

五、強軍重在塑造軍魂,沒有勇敢精神的軍隊將是散沙一盤。

六、強軍必須有合用、管用、夠用的武器裝備。

黃海海戰中,中日雙方艦艇數量難分伯仲,而在建軍質量上中國處於劣勢。定遠和鎮遠艦艦首炮塔之4門主炮,由於設計缺陷,只能正向直射;8門12英寸口徑炮,僅有作戰用開花彈3顆,其餘皆為實心練習彈;其他各艦據傳每炮僅有15顆彈藥。海戰中,後續補充彈藥或者與火炮口徑不符,或者質量太差,還有的擊發時成啞彈……如此等等,北洋水兵縱有三頭六臂,也迴天無力。

七、強軍必須常備不懈,有備才能無患。

中國一些有識之士有清醒認識,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階段。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毫無戒備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

八、強軍必須有高效的指揮、情報、通訊系統和可靠的後勤支援體系。

所以王振宇在治軍方面就此提出了幾條重要意見:

第一、軍隊反**工作放在首位,包括建立軍事主管,參謀主管,政治主管三駕馬車互相制衡的班子;包括成立憲兵司令部和軍事紀律部,對軍隊內部的賬目進行嚴格稽核;還包括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