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的,與天下共擊之。如果中心實力派真能這樣做去,我相信各地人民不是全無血氣的,他們一定要團結起來,仗中央的聲威,靠法律的保障,和地方實力派算賬。在地方實力派與人民的權利衝突之中,中央政府可以乘機仗義執言,逐漸削減地方割據勢力的權力,培植民權的基礎,國家的真正統一,只有在這樣民權伸張之後才能實現。武力和**的結果,只有使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地方實力派反得挾持民意以與所謂中央者抵抗,國家是永遠無辦法的。”

出現這樣的“民主與獨裁論戰”,對楊朔銘來說,既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能夠出現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觀點,才是正常的現象。

而受西方興起的法西斯主義影響的獨裁論,則隨著希特勒的去世而聲勢大減。熟知歷史的楊朔銘,對於希特勒之死給全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瞭解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因而才會說出那樣的話。

“施特拉塞爾雖然對社惠主義有認同感,但若是他掌權,德國並不一定會發生‘赤化’。”水井說道,“他和斯大林不是一路人,也許會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不可能走到一起去。”

“但是德國和蘇聯目前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合作卻日益緊密。”江雪瑩說道,“我聽說蘇聯人已經建立了一支坦克部隊,規模已經超過了我國。”

“這一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楊朔銘明白江雪瑩在提醒自己需要注意蘇聯方面的動向,點了點頭,“將來主宰陸地戰場的,就是這鋼鐵洪流。”

在結束了會議之後,楊朔銘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他記起了剛才江雪瑩說過的話,打了一個電話,不一會兒,一位情報軍官將有關蘇聯坦克部隊現階段情況的情報送了過來,並附帶有一些照片。

接過檔案之後,楊朔銘將它們開啟放在了桌子上,他並沒有急於去看文字的內容,而是將目光集中到了那些照片上。

楊朔銘拿起一張照片看了起來,照片上是一輛有著圓形炮塔的輕型坦克。…;

熟悉各種歷史上的武器裝備的楊朔銘,不用看說明,便認出了這輛坦克的型號。

這是一輛蘇聯代號為“6t…2”的快速輕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蘇俄用內戰中繳獲的坦克建立了一批坦克支隊,後來合編為坦克大隊。1929年,蘇聯軍事委員會透過了一項決議,決議指出由於“裝甲武器是一種新式武器,我們對它無論在戰術運用上(單獨使用或與步兵、騎兵協同使用)或是最有利的組織形式上都沒有充分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在1929年至1930年組成常備試驗機械化部隊。”與此同時,蘇聯著手研製中型坦克,主要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後來,受德國裝甲兵運用理論的影響,蘇軍逐漸擺脫了坦克兵單純伴隨步兵作戰的觀點。

由於歷史傳統的原因,蘇聯一直重視輕騎兵的作用,所以要求坦克具有很高的速度。1925年,蘇聯向美國購買了兩輛“克里斯蒂”高機動性坦克,並於1926年在沃羅涅什進行了廣泛的試驗,同年設計了一種基於“克里斯蒂”坦克的簡化型坦克,稱為“6t…1”快速坦克。1926年底又設計出了“6t…2”快速坦克,經試驗後,在1927年1月該坦克獲准批次生產。雖然“6t-2”快速坦克是蘇聯坦克發展的明顯進步,但該坦克的效能仍然不能滿足蘇聯軍方的要求,因此後來又研製了“6t…3”和“6t…4”兩種車型,主要改進在武器部分。1927年底,蘇軍提出研製另一種“6t”快速坦克,要求該車不僅要火力強,而且要透過採用本國研製的新型發動機來提高機動性,這種車即“6t…5”快速坦克,裝有一門45毫米火炮和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1928年,蘇軍又提出重新設計“6t”坦克,要求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