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但是比瘟疫更可怕的問題出現了,糧食,由於不能去印度搶掠,已經斷糧很久。新明國是不能去的,孟加拉人很清楚,只要去搶一粒米,他就會殺光你所有人,更何況,即使搶光了新明國西六省,也解決不了孟加拉國近億人的生活問題。
每天餓死的人越來越多,沒有被餓死的也身體虛弱,連掩埋屍體的力量都沒有。杜扎招集全部還有氣的領導,商量國家的命運,人民的生存問題。
透過一天一夜的商量,最後形成決議,舉國投奔新明國,成為新明國的一部分。
當杜扎把這個決議電話告訴陳維政時,陳維政拒絕了,理由很簡單,孟加拉國人都是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國家,新明國不想一個國家裡,有一個太強大的宗教。新明國奉行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王一種文化一種文字甚至一個宗教。伊斯蘭教國家的人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信仰,因此新明國願意與孟加拉國成為好朋友,但是合而為一,只會對將來的發展造成隱患。並讓人用運輸船送了二十萬噸大米,送到吉大港,為孟加拉國人解燃眉之急。
杜扎把陳維政的意見和做法告訴了孟加拉國人,大家對陳維政的敬意油然而生,這是一個崇高的人,博愛的人,有讀力自由思想的人,新明國有這樣的國王,可以肯定,將有一個飛速的發展,能夠成為他的子民,是每個人的願望,可惜自己與他信仰不一。吃著香香的大米飯,孟加拉國人想了很多。
得到孟加拉國這塊土地,如果說陳維政不想要,那是吹牛,但是,伴隨著土地的是億萬信奉伊斯蘭教的人民,這讓陳維政心生恐懼。伊斯蘭教,是陳維政最陌生的一種宗教,從記憶開始,一說到伊斯蘭教,不是動盪下的中東,就是槍炮中的阿富汗,還有殺人放火的東突……雖然自己在舊明村做的一些事比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對於他們,陳維政仍然採用敬鬼神而遠之。
新明國的糧食生產在龍金星的主管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南江、北江、紅河、南流來的有經驗的農民,在新明國承包土地,把袁隆平和李登海的先進技術帶來到中南半島,在吳大花差們不相信的眼光中,把水稻和玉米的產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還是在陳維政的要求下不準施放有負作用肥藥的結果。大型國有種植園很快完成了它的使命,帶動本地人進入高效農業發展。
目前,新明國的糧食總產量,即使多養活一個孟加拉國也不成問題,但是,中國人有一句土話,鬥米養恩人,擔米養仇人。偶爾給一點糧食可以,如果經常給,一旦不給,就成了你的不是。二十萬噸,是個不小的數字,但是相對一億人的基數,這個數字就顯得微不足道。
第三六六章 絕地求糧
第三六六章絕地求糧
二十萬噸糧食省著吃也就是幾天,絕大多數的人連糧食都不能見到。
如果要讓孟加拉國走出這場困境,最少需要五百萬噸糧食,即使在過去和平年代,孟加拉國如果沒有遭到自然災害,糧食基本可以自足,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就需要部分進口,主要來源就是印度,經歷了將近一年的戰爭,儲備已經消耗完畢,靠從印度的劫掠,維持了一段時間,現在劫掠被瘟疫所阻斷,來源就顯得十分重要。
向全球的穆斯林兄弟求助,這也是一個辦法,問題是穆斯林國家除了海灣,其它的都不是很富,而有錢的海灣人,也是一盤散沙。百年沒有出一個有號召力的哈里發,是穆斯林兄弟的悲哀,這回孟加拉國則全面詮釋了這種悲哀。
陳維政把孟加拉國的情況跟區傑進行交流,區傑認為中國有必要在這個時候有所表示,向軍政會請示後,國家以中國伊斯蘭協會的名義,向孟加拉國捐贈五十萬噸糧食,包括大米、玉米和麵粉。糧食即曰起運。
在中國的帶動下,海灣國家開始以民間的方式向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