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女性本體的自覺意識。

在七十年代末的北京,女流氓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如男子一樣打架以求生存的女霸頭,第二種則是那種所謂的圈子,盤亮被頑主擁為私有財產的那種。如果這裡要討論女權主義的話,那麼第一種女流氓無疑是最符合條件的,錢葉紅便是這樣的一個人。

作為女頑主,錢葉紅在學生時代對班中那些暖昧關係深惡痛絕,這一點是極具時代特點的,鄧麗君的歌曲都會被譽為淫詞小調,所以這種觀念顯然也深入到當時許多人的心中。但偏偏這樣的一個人卻被同班的男孩喜歡著,這的確是一個矛盾。由於那種可怕的觀念,錢葉紅當眾宣讀了那封求愛信,這令男孩子的自尊受到了極大的創傷,於是一板磚拍在了錢葉紅的後背。而這板磚顯然將錢葉紅女頑主的蠻橫打掉了,少女的心思在這種非常規的故事中體顯了出來。而這板磚所留下的愛的深痕將時時地伴隨著錢葉紅。這是導演的一個暗示,即那種愛的傷痕,比牙咬出來的疤更有份量也更有紀念意義。

初戀在男孩意外喪生後而終止,但卻喚醒了錢葉紅女性的意識。

自以為懂得愛情的錢葉紅在大學實習階段迎來了她自以為是的愛情,成為一個四十多歲有家室的男人的情人。作為一個女性意識初醒的人來說,雖然她曾是頑主,雖然她曾拿著板磚遊蕩在衚衕中,但愛情在她看來比什麼都更為重要。那曾經無意間失去的愛情在這個瞬間被她錯誤地拾了起來,於是便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新的戀情之中。有些人會以為錢葉紅突然的轉變有些難以理解,但事實上,對情人的溫柔只是她對愛情的一種表現,而這個人物並沒有多少性格上的變化,依舊是女頑主那種堅強與自我。於是,她承受了人生作為女性的第二次愛的痛處,即引產的過程。導演將這個過程拍得十分豐富與真實,無疑是在強化這種女性的痛苦的同時對錢葉紅獨立個性的體顯。而這肉體上的疼痛最終還是轉化成心靈上的痛楚,那個男人在出事之後便將責任完全推卸了,於是錢葉紅獨自吞嚥這種惡果。

影片到這裡一直是不錯的,至少從節奏上看,但下面第三段的婚姻卻給人一種極為拖沓的感覺。錢葉紅對愛情心灰意冷了,於是在茫然中選擇了婚姻,可想而知,這樣的婚姻顯然是名不副實的,於是導演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表現這段婚姻的蒼白,錢葉紅本來能夠接受那種兩地分居的生活,而且還生下了兒子,但當丈夫能夠調回到身邊的時候,她卻不敢接受這種真正的婚姻生活,其原因很簡單,即她對婚姻持有一定的否定態度,而更看重的是那份藏在心中的愛情,但愛情到底是什麼呢?當丈夫將錢葉紅玩笑時所說的那個虎牙拔掉的時候,她開始反思這種疼痛,難道愛就是疼痛嗎?她想品嚐一下。

影片到這裡基本算是結束了,但的確算得上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客觀的說,影片可以分為三段,正象大多中國女性題材影片一樣,初戀愛情與婚姻各一段。但導演在這三段上的用力都讓人感覺出過於平均了,而且一段不如一段。

第一段對於人物性格的塑造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的情節發展都縈繞著主人公錢葉紅的性格展開的,所以每一次選擇都是很具有合理性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導演對女性心理的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而第一段的故事也編排的很好,很充分也很青澀,簡煉而切中要害。

第二段則是一種畸形的愛情,我們無法從中更好的體會到愛情本身的作用,更多的恐怕只是一場*的吸引,於是,這段愛情其實也是錯位的,筆墨用得還算恰當,但由於第二段愛情這種*的吸引,所以後來在第三段對這個愛情的交代顯然沒有必要,這也造成了第三段的冗長原因之一。

第三段是導演最為失敗的段落,首先為了表現錢葉紅與丈夫關係的筆墨過於繁累,而且手法陳舊,沒有一絲新意,更沒有一個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