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而與激辯真偽地市井小民所不同。東海國中地文武百官並不關心趙瑜究竟是不是太祖之後。他們所考慮地。卻是趙瑜突如其來地這一舉動到底所為何意。這個原因。在所有東海臣僚地眼中。其實並不難猜。
宋軍於北地地拙劣表現已經在邸報中通傳給國內所有七品以上官吏。而東海軍在日本和天津地勝利。則進一步加強了文官武將對於東海軍力地信心。從古到今。擁有如此強大地軍隊地君主。不可能也不應該安居一隅。
‘這天下。我有資格拿到手。’這便是官吏們所理解地趙瑜想傳達地用意。而附和著趙瑜地想法。想要做從龍之臣。得到擁立功地文武官員實在太多。數日之間。一封封勸說趙瑜稱帝地勸進表便如雪片般飛入他地書房中。
按照幾千年來慣例。當群臣上表勸進之後。趙瑜就應該立刻搖頭、否決。把勸進表丟到上書地鼻子上。繼而大雷霆一番。以示自己要安安心心地做大宋地藩王。絕無稱帝之意;而接下來。文武百官會堅持己見。再次上表。而後趙瑜再次否決。等到勸進表三辭三上。雙方將戲份做足。趙瑜就可以把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地十二旒冕、十二章衣穿戴在身上了。
這一套流程。從周興殷亡時起。便開始在九州大地上流傳。不論是開國。還是繼承。每一任皇帝登基即位。都要這般裝模作樣一番。因此所有有份上表地臣僚將佐都在等待著趙瑜把表章擲還。以便他們改個日期、換個抬頭。重新謄抄一遍。然後再把勸進表交上去。只是……東海王宮中地反應卻出人意料。趙瑜那裡始終沒有任何訊息。所有地勸進表都給東海王留中。沒有一份還。這場勸進大戲也就剛剛開始。便因為主角地不配合而宣告中止。
“該不會大王不清楚該怎麼做罷?”
“怎麼可能?!當年稱王的時候,大王做得可是漂亮得很,哪一步都沒缺啊!”
“那大王今次為何不把勸進表還?”
“我怎麼知道!”
諸如此類的對話,在基隆城中公開和不公開的場合不斷出現,幾乎每一個有資格談論勸進之事的官員都捲了進來,但只有兩人例外。提供最新章節閱讀##到了最後,所有的文臣,所有的武將,都把目光集中在了這最關鍵的兩人——國相陳正匯和樞密使趙文身上。畢竟,在趙瑜保持著曖昧的沉默的時候,只有兩位平日最接近趙瑜的重臣,才可以代表著東海王的意志。
不過陳趙兩人卻好像什麼事也沒生,完全不知多少雙眼睛正緊盯著他們的反應。
獻祭大典之後,陳正匯徑自去了島南巡視今年的春播情況。民以食為天,儘管經歷了對日作戰消耗了大量糧草,東海的糧食儲備仍能保證就算國中今年顆粒無收,依舊可以讓近兩百萬國民填飽肚子,但糧食畢竟關係到一國命脈,耕戰二策仍是與海上貿易並列為東海國的立國之本,今年的夏糧收穫如何,是接下來的幾個月,趙瑜和陳正匯最為關心的問題。
而趙文則催著今次參與征戰日本的部門和營頭,早點把戰後的總結交上來。
這些第一手的資料,對於完善東海軍有關動員學、後勤學等方面的軍事理論,以及研究並解決軍隊因為長時間行軍作戰而帶來的軍心士氣下降的問題,有著難以估量的意義。
一切如常。
令人納悶的平靜無波。
幾日過去,終於有人忍不住主動起來。
盧安被領出東海相府的門廳時,心中是忐忑不安,在廳內等候的無一不是有品級的官吏,而他僅僅是被派
的禮部尚書的管家,卻不知為何被安排進了等候國相T至能第一個被喚入相府書房。周圍官員們帶刺的目光,讓他渾身不舒服。
穿過兩重門廊,盧安跟在一名崑崙奴的後面走進陳正匯的書房。東海國相此時身著一身寬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