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山雖只一隅之地,對於地域遼闊又富庶的大涼來說不足為懼,然而地處西域,當年齊王煽動仲崇聖叛亂,為策萬全,還對西域諸胡許以重諾‐‐只是當時蘇史那執掌月氏,忌憚大涼國力昌盛,雖然答應了齊王會出兵,但事到臨頭卻選擇了觀望為主、出兵為輔。

那時候月氏在西域諸胡中極為強盛,蘇史那之名響徹西域,其餘收到齊王請求的胡族自然有樣學樣。結果仲崇聖果然是獨木難支,西域諸胡看到這般景象,當然不肯繼續和大涼鏖戰。之後仲崇聖兵敗如山倒,齊王伏誅,仲崇聖退守東夷山。

大涼也不是完全沒打過東夷山,只是西域諸胡見到大涼兵強馬壯之後,非常擔心大涼打下東夷山後,會趁勢掃蕩西域,重開前朝的西域都護府,遷胡人入關,佔據他們的桑梓地,因此相約囤兵東夷山附近,大涼本就惱恨他們答應襄助齊王,見這情形,自是飛報長安,言胡族有異心,那時候橫豎大軍還在西域,鹹平帝自是命其時為帥的古太傅大可便宜行事‐‐這就是大涼西征、老敦遠伯重傷歿於軍中、月氏等族投降、申驪歌遠嫁長安、蘇史那陪嫁等前事的始末了。

這樣錯綜複雜的前事,再加上帝後打算留給子孫建功的私心,東夷山之事就這麼擱置了下來。如今再提起,少不得要反覆爭論,畢竟東夷山的收回,關係到朝臣們的切身利益,甚至於對於目前朝中局勢的變化都是一個極微妙的引子。

帝後的態度又曖昧不明,這樣一路爭議到了五月初才定下來。到底還是宰相一派勝出,決定先禮後兵,派遣使者陪同義榮侯唐慎之前往東夷山中勸降仲崇聖。

對於仲崇聖投降的條件,鹹平帝開的也不差,因為唐慎之這個名義上的仲崇聖故主封了侯,仲崇聖自然不能越過他,君臣商議下來,若仲崇聖決定投降,可以封其不超過伯的爵位,另賜府邸錢帛,使他可以回長安頤養天年。

至於仲崇聖的麾下,也各有封賞赦免。

本來仲崇聖至今沒有投降,早先是因為齊王,加上畏懼朝廷事後翻臉。後來帝後有意留他給子孫建功,既然不理他,仲崇聖想投降也尋不著門路‐‐如今唐慎之既受了鹹平帝的封侯,又考了鹹平朝的榜眼,這個齊王血脈都降了鹹平帝,還親自出面去勸仲崇聖,仲崇聖不降反而就難以下臺了。

而且鹹平帝既然寬待唐慎之,照理也不會殺害仲崇聖,即使被拘回長安軟禁,好歹比一輩子埋骨荒山好罷?

所以朝野上下都認為東夷山這次能夠兵不刃血的拿下來,其可能至少有七八成。因為唐慎之畢竟是齊王之後,不可能讓他獨身一人上東夷山,總歸是要派人陪同‐‐也可以說是監視的,不然萬一唐慎之與仲崇聖會合,一起反了大涼‐‐這樣的可能雖然不多,若是出現,豈不是丟盡了朝廷的體面?

既然勸降的事情這麼有把握,這一趟去東夷山,等若是現成的分功勞了。唐慎之齊王之後的身份,鹹平帝已經封了他一個侯爵,以示對齊王一脈的寬容,這回勸下仲崇聖,也不太可能給他什麼好處了,那麼大頭的好處當然是陪他前去的使者來分。

大涼太平了這麼多年,好容易有這麼個立功的機會,自然是滿朝文武都不甘心落後,為了決定使者的人數和身份,朝臣幾次差點在御前打了起來!

還是避暑的日子近了,為了不耽擱去翠微山避暑,鹹平帝幾次當朝震怒,才讓眾人勉強議出結果。最終定下來的卻是一名正使、三名副使,唐慎之佔定了一個副使的身份,另兩名副使的名額,一個被太子拼死替長子延昌郡王要了下來,畢竟唐慎之的身份是延昌郡王&ldo;發現&rdo;的,太子抓住這個理由死活讓延昌郡王也成為副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