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芳禮追想過往,只覺得無限惆悵。

待卓昭節回到孃家,先和遊氏等眾人一起大哭了一場,到晌午後才能夠止住,問起來經過‐‐遊氏流著淚道:&ldo;說是五日的早上,你外祖父起來時發覺不對,才知道是夜間……去了……&rdo;

班氏今年六十有七,這個年歲在這會算是長壽了。去得又平靜,膝下子孫眾多,而且好幾個有了功名‐‐說起來這輩子也算有福之人了。

赫氏、古盼兒都這麼勸說著,只是作為女兒和外孫女,班氏就是活到八十歲過世也覺得太短的。

同樣接到訊息匆匆趕回來的卓昭瓊沒有見過外祖母,雖然出於骨肉親情也難過,但到底不比母親和妹妹,哭了一場之後就幫著嫂子勸了起來。倒是晚一步到的唐慎之悲痛之意絲毫不比卓昭節差,遊氏被他引得眼淚又止不住,心裡倒是覺得班氏總算沒有白疼這幾個晚輩。

哭過說過,就議起了奔喪之事‐‐因為遊煥、宋維儀、白子靜這些孫兒孫婿天南海北的為官作宦,長安還有侯府這樣的貴親,班氏一手養大的卓昭節如今亦是貴為雍國公府主母,這些人都不在秣陵,班氏去後若不等他們就把喪事辦掉,那就太冷清了,也顯得對這些人不重視。

遊家當然不會這麼做,雖然現在是六月裡,但還是用冰冰住屍身,等著子孫們到了再行禮。現在信送了來,就是問長安這邊誰回去弔唁。

卓昭節自然是頭一個嚷著要去。遊氏雖然被晚輩勸說天氣太熱,她年歲也長了,但斟酌之下,還是堅持要親自去送母親一程。這種大事當然不可能就兩個女子出面,卓芳禮本就是蔭封的散官,橫豎沒有正式差使,念著岳母的恩情,索性提出陪妻女走上一遭。

而卓芳禮和遊氏都去了,子孫也都動了心思,但長安這邊也不可能不留人‐‐因為小孩子們到底還是不想帶去的,免得他們年紀太小,路上出事兒。

議下來留了卓昭質夫婦守家,其實卓昭質和卓昭粹留哪個下來都無所謂,然而遊氏走後四房總歸要有個當家主母主持的,赫氏是早就能獨當一面了,在當家上古盼兒究竟年輕,比不得赫氏老練。

至於卓昭瓊,居陽伯府離不得她‐‐或者說她不放心自己不在時兩個妯娌,所以決定她就不要去了。

卓無憂和卓無忌現在都是十一歲,正是淘氣頑皮的時候,雖然沒見過班氏,然而早就仰慕江南的風情,也嚷著要去送一送曾外祖母。但卓芳禮和遊氏顧忌著如今天熱,到底沒肯答應‐‐他們這一輩是一個人也不帶,這樣也方便立刻就動身。

卓家這兒商議得差不多了才想起來還沒問一個人,唐慎之之前一直在旁默默垂淚,此刻悵然道:&ldo;我若不去送一送外祖母,豈能稱人?&rdo;

於是人就這麼定了下來。

‐‐雖然寧搖碧掛心膝下三個子女,而且這次卓昭節也有父母兄嫂陪伴,所以猶豫之下決定就不陪卓昭節奔喪,而是留下來照顧子女。但唐慎之侯爵的身份並不比寧搖碧國公世子的身份差多少,年邁得善終,有這樣出息的晚輩弔唁哀哭,秣陵遊氏的聲名卻也遠遠傳了開去。

尤其唐慎之的身世,坐足了班氏的賢名。

可這樣的哀榮再盛大,終究換不回端頤苑裡和藹微笑、語重心長的慈祥老人了。

遊若珩在老妻去後亦是深受打擊,他本來就有點木訥,這一次見了面分外的遲鈍起來。看得人心裡暗驚,總覺得彷彿他日子也不長一樣。

好幾十年沒和父母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