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此事報告給李世民,請李世民來做主。
如今,那吐谷渾使臣還在驛館中待著呢!
除開這欽陵劫掠吐谷渾之外,另外的大事恐怕就數西域諸事了。
郭孝恪是個十分好戰的傢伙,他一直領著安西都護府計程車卒在對外擴張。當初打了焉耆之後,唐軍和西突厥的軍隊對峙焉耆,結果沒有打起來,反倒和談起來。最終,焉耆換了一個國君,並向大唐納貢。可是,不到一年之後,這焉耆國君便暴病而亡。那新任的國君對於郭孝恪似乎不太感冒。而郭孝恪對於這新任國君同樣不滿意。
終於,郭孝恪以焉耆沒有按時上貢為藉口,發兵攻擊焉耆。
而焉耆城四面環水,易守難攻。賞賜郭孝恪突襲,全憑作戰迅速,迅雷不及掩耳,而如今,這焉耆國君已然準備充分,所以,郭孝恪如今已經在焉耆城下呆了二十多天了。整個焉耆全境也就只有這焉耆城沒有被拿下來了。
以往大唐攻擊西域諸國的時候,那西突厥總會出點兵來湊湊熱鬧。然而,這次郭孝恪出兵焉耆,這西突厥卻是沒什麼動靜。原因便是,西突厥又內亂了。
縱觀整個西突厥,肆葉護、統葉護時期國家統一,勢力強盛之外,其餘時期,無論他們之前的隋朝,還是他們之後的唐朝,這西突厥隔三岔五便要來一次內亂,有時候,一場內亂往往持續數年。這種內亂嚴重削弱了西突厥的勢力,到高宗時期,蘇定方和阿史那社爾二人出兵徹底的滅亡了西突厥。
身陷內亂的西突厥自然沒有出兵干預郭孝恪在西域的行動。所以,那下這焉耆城乃是遲早之事。
對於西突厥內亂,李世民雖然發出了詔令,讓西突厥這個名義上的屬國止息干戈,不要內亂。可恐怕在李世民的心裡,還巴不得這西突厥打得越亂越好。等到西突厥殺得精疲力竭的時候,大唐出兵,徹底替西突厥解決內亂,一勞永逸。
另外就是大唐東面的新羅百濟二國,在蘇定方的暗中推動之下,已經打了好幾場仗了,其中,萬人以上的大仗,亦有不少。每當這二國打完之後,都會去平壤向蘇定方告上對方一狀。蘇定方安撫了這個,又去安撫那個,充當調解員的角色。不過這個調解員非常的不稱職,暗地裡煽風點火的事情沒有少做,當兩國前來請求蘇定方評判的時候,蘇定方就一個字,拖。一直拖到雙方發生大戰,這才出面調和一下雙方矛盾。
兩國之中,不乏高明之士,蘇定方的計劃很容易便被看穿。不過,此時的新羅百濟兩國,已經殺得如同敵讎一般,根本就沒有和解的可能了。既然在安東都護這兒得不到解決辦法,兩國便直接派出使臣,請求李世民前來仲裁。而李世民又將這仲裁的權力交給了蘇定方。
兩國頓時無語。
除了這幾個地方鬧的動靜稍微大點,其餘像什麼劍南道的土人造反,江南道的蠻人起兵之類的事情更是時有發生。不過這些造反的,起兵的規模非常小,波及不到一個州縣,往往出動當地府兵便能平定之。況且這些人起兵的理由也多是因為一點小矛盾,像什麼漢人侮辱了他們的神明,像什麼漢人商隊壓低價格等等。
這些皆是四境邊疆發生的大事,而朝中的大事卻是沒多少,不外乎就是某位功臣去世了,某位京官又被貶了,說是哪位外地的地方官,調到長安來了。
聽著林然說了半天,張允文這才道:“哎呀,看來我們大唐還算是河清海晏,四境的戰事,想必很快就會平定下來的!”
林然點點頭:“是啊,如今大唐氣象,當真是蒸蒸日上啊!”
在聊了一通之後,張允文便要起身告辭。這時候,林然卻是拉住張允文的衣袖說道:“大人,還有一件事,不知當講不當講?”
“唔,什麼事?”張允文有些疑惑的說道,“直接說便是,我們之間還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