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們下樓。

一到行政處,x17組的同事也在排隊,紀彌瞧見林觀清,與人打了招呼。

“你和他們的主策認識?”noah問。

紀彌照實回答:“不熟,春節的時候撞見過。”

noah透露:“估計要經常盯這個組了,他們在做技術定型,上面又重視這個專案,肯定抓得很緊。”

方溪雲附和:“剛才叫走dey的人負責渠道路演,殺到頂樓肯定是來催x17的上線期限。”

紀彌聞言,有些不可思議。

“我上次參加頭腦風暴會,他們還沒選好用哪個引擎,現在就要定什麼時候上線?”

“火燒火燎啊,核心的開發都沒放假,加班加點擬方案。”noah聳聳肩。

年前賀景延完成立項,市場調研和成本預估的流程都已經走完,現在整個專案都進入了原型階段。

作為一款工程量極大的重競技遊戲,alpha和beta階段必然耗時耗力,為了搶時間上線,留給前期的檔期便要壓縮。

紀彌點點頭:“回頭我去問一下,組裡有沒有輔助工具的需求,這些都要儘快開單給中臺。”

方溪雲道:“抓緊點好,我聽說董事把進度掐得很死,別到時候喊我們去捱罵。”

紀彌哭笑不得:“他們聽dey的砸了那麼多錢,沒回本之前估計每天都著急上火。”

預估的成本近十億,完整規模近千人,即便做遊戲向來燒錢,在業內也是驚人的大手筆。

如果不是鴻擬家大業大,換個小點的公司根本供不起這種專案。

shell道:“你們說dey睡得著麼?”

方溪雲偏過頭:“他膽子大得要命,還取消了x17的季度考核,大部分風險都在他身上。”

紀彌眨了眨眼:“沒考核的話,dey不要求產出效率?”

“確實沒有硬性指標。”noah解釋。

遊戲自研不像傳統的網際網路產品,創作類的內容沒辦法用資料和公式框定,一味趕工容易主次顛倒澆滅靈氣。>/>

不斷自省和最佳化,不斷糾錯和推翻,一個略顯新奇的功能模組,從0到

1的過程或許要重複無數遍,團隊理應被留足發揮空間。

noah繼而說:“董事那邊都是總辦扛事,適當的壓力也會給到組裡。但被扣錢才用心做,那班底就沒選好,不至於這麼看岔眼。”

紀彌聽懂了,道:“我會注意一下日程安排。”

shell琢磨:“發現小彌放假一回來特別有幹勁,是不是假期遇到了什麼好事?”

紀彌頓了頓,支支吾吾道:“這次找房很順利。”

順著這句話說起亞樾裡,他提到:“中午我要去籤合同,有事可以打我電話。”

方溪雲好心問:“要不要找個法務幫你把關?”

紀彌搖了搖頭,表示沒關係。

jg幫忙看過了合同,有幾處寫得模糊,都與畢松商量著改掉。

整個過程中,紀彌沒怎麼費勁,聽著jg的提醒和分析,一步步妥帖完成。

其實他有些不太適應,以往向來獨立,有什麼問題都是一個人埋頭摸索。

被關照、受指引的滋味非常陌生,紀彌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本能在告訴自己,沒人會無償贈予好意,於是他膽戰心驚等著被索要回報。

然而對方比他更小心,沒有流露出任何目的性。

紀彌縮在私人區域裡,緊繃地探頭探腦,再慢慢鬆弛下來。

樹立的心防沒受到任何侵略,但似乎被融化了。

……他猜得到嗎?自己其實很喜歡那段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