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無+錯}小說m。quledu。com。守住延津的意義不用多說了,相信明白人都知道。又一路攻入袁紹領地。說明於禁的領兵作戰的能力。雖然有斬首獲生這個詞語,但是我相信更多的是獲生。于禁作為一個將軍,看重的不是所謂的功名,而是實實在在的人命。從斬青州兵,攻袁紹,獲生數千人,等等事蹟。下面是于禁的斬昌豨。歷代的文人似乎都對於禁的做法感到難於理解。法理之外,無非人情。為什麼要殺這個曾經的好朋友呢。我是這麼理解的,對於一個看重實實在在人命的于禁將軍來說,一個屢次叛亂的昌豨,顯然就算這次不殺他,他再次叛變會帶走多少無辜的生命。不如殺了他,保住一方平安。最後是水淹七軍,在洪水面前,他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為自己爭取什麼名聲,什麼地位,他看到的是在水中掙扎的普通將士。他下達了投降的命令,也就是不抵抗政策。于禁雖然被俘虜了,但是並沒有未關羽效力,他的投降換來的是3萬多將士的性命。他自己呢,去了荊州的監獄。可見不是他怕死,或是他如何如何,他就是這樣一個將軍,更多的是考慮到別人的生命。等到關羽敗亡,于禁入吳,同樣沒有為孫權效力。終於等到了迴歸的日子,他把部分將士帶回去了。但是等待他的是什麼呢“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一代名將,就這樣隕落了。于禁死前我猜測一定會說“為什麼就沒人理解我呢,難道說3萬人無意義的死亡,還比不上活著回來嗎,就算他們不能再上戰場了,活著總有些貢獻和意義。”“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無非就是禁止劫掠。亂世總有這樣的將領,這樣的兵。但是于禁卻是不擾民。對於擾民的青州兵,數之以罪而斬之。有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于禁會投降,他不是叛變。從生到死,他的信念都沒改變過,那就是保國安民。正是他有這個信念,起初才有人評價他才可任大(軍)。但是可惜的是沒多少人理解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爭權奪利的人怎麼會理解他呢。所謂的君子,吳國的文官虞翻是咋樣對待于禁的。但是于禁呢,回到魏國,盛讚虞翻之德。我們中國人,可以崇拜斬首數十萬的白起,可以為殺生百萬的薛仁貴樹碑立傳。口上說著仁義道德,正義無私。但是就是容不下一個于禁,對於曾經保護了多少人的英雄卻是無比的詆譭。自己的名聲性命最重要,別人的就如草芥。當亂世再次來臨的時候,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也許有的人會希望有英雄來拯救他們,但是一旦自己發達了,誰去承擔那些保國安民責任?這個就是所謂的正義?只是為了自己的“正義”?英雄落下了,新的時代來臨,可惜創造新時代的不是英雄和他的部下。英雄也慢慢的蒙上了灰塵,永遠的消失,消失。三國以後的歷史我少見到這樣高尚品德的將軍,有的只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有的是一將攻成萬骨枯。最後是一首拙作:時運不濟何問天,百戰英雄亦偶然。功名恩怨一場空,不見紅日耀泰山。
狼顧之鬼 司馬懿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後諡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懿為晉宣帝。
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