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了史冊(明史),此後孫承宗一戰成名,而王在晉則聲名狼藉。

這是一段很精彩的對白,史書(明史)上描寫得繪聲繪色:

孫承宗問,等八里鋪重城修好了是否就把現在的四萬人都填進去守?

王經略答,要另外派四萬。

孫大學士一聽馬上就發招了,反問王經略,新舊兩城,四萬加四萬,就是八萬人,你有這麼多兵嗎?其他地方還守不守?

再說,新舊兩城相距八里,八里之內有舊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倘若新城的守軍敗退下來,撤向舊城,那這些佈置豈非成了給自家人準備下的?而若新城的潰軍身後有追兵,那你是開門放他們進來,還是不開門把他們報銷給敵軍(閉關以委敵)'1'?

另外,如果新城能守住,那舊城用來幹什麼?(明顯是重複建設)

王經略好像是有點兒懵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話來,說他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給潰軍'2'。

孫大人聽了是又好氣又好笑,氣是因為王經略太笨,笑是因為沒想到王經略笨成這樣,兵法講求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可你王經略卻先就把逃跑路線預備下了,那不是成心讓新城守軍貪生怕死嗎?你王經略放棄了外圍陣地(盡撤藩籬)不說,還退到關前八里來搞重複建設,並且搞成這樣,怎麼能保證京畿地區的安全?

於是,王經略被孫大人一通連珠炮打得徹底無語了。當然,也不排除是王經略只顧滿地找牙而沒有接上話,或者是被打掉了幾顆門牙後發音有困難,總之談話就此結束。(在晉無以難)

孫承宗此後備受推崇,曾被譽為“賢臣、廉臣、名臣、能臣、功臣”(閻會長語'3'),並被認為是“有才識、有擔當、有氣魄”的“積極進取型人物”(金大俠語'4'),最終昇華至無以復加的地步——“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愛國者。舉世無雙,獨一無二。”(當年明月語'5')

依照《明史》的記載,估計王經略當時恨不得有個地縫可以鑽。不過,假如那天地上真的有縫的話,恐怕裡面鑽的不是王經略,而是孫大學士……

原因很簡單,因為孫、王二位這段載入史冊(明史)的掐架,其實是孫承宗完敗,只不過史書(明史)上把王在晉的反擊掐掉了,這才顯得孫承宗威風八面。

實際上就在孫承宗質疑那三座山寨之際,王在晉說了一番話,孫承宗當即就想到了鑽地縫。

----------------------------

'1'【《明史孫承宗傳》“且築關在八里內,新城背即舊城趾,舊城之品坑地雷為敵人設,抑為新兵設乎?……如不可守,則四萬新兵倒戈舊城下,將開關延入乎,抑閉關以委敵乎?”】

'2'【《明史孫承宗傳》“將建三寨于山,以待潰卒。”】

'3'【《明亡清興六十年》(上)】

'4'【《袁崇煥評傳》】

'5'【《明朝那些事兒》(六)】 。。

第二章 孫大人啞口無言

王經略不緊不慢的告訴孫大人,這幾萬邊兵都是老運動員了,特別擅長開溜(邊兵善走),而且即便是有督戰隊也沒用,雖說你能來一個殺一個,但殺還沒殺幾個,其他的就全都跑光了,如果真碰上強敵,那排在最後的督戰隊可能直接就改了前隊,而且充當領跑'1'。介於這種情況,所以我用兩城的設定來穩固軍心,打消他們逃跑的念頭'2'。怎麼打消呢?很簡單,這新城其實就是死地,一旦進去了就只有死戰到底'3'。

孫承宗這才恍然大悟,他發現自己上當了,徹底的上當了,王經略根本就是在設陷阱,而且還就盼著自己那通“為新兵設乎”、“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