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大地域,全部囊括沙皇俄國的懷抱。
作為一個富有頭腦的軍人,契拉科夫很清醒地認識到,繼擁有了中國最大的島嶼庫頁島之後,倘若再能控制住海參崴,那麼,任憑你太平天國政府再兇頑,也完全沒有進入北海的機會了。
而支撐他所有這一切幻想的是,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為此,契拉科夫頻繁上書,有時候甚至是一日數次地上書他的沙皇陛下據理力爭,請求沙皇在軍隊的擴充需求等方面,給予他更大的支援,在太平天**隊出關之前,完成一切軍事部署,不惜再來一場血戰,也要切實保護好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
在這一點上,舊璦琿城裡的契拉科夫與天京的林海豐,有著同樣的一個觀點,甭管我是怎麼得來的土地,只要我能夠長久地站在那裡,那誰都得必須承認,它就是我的。
………【第五四六章針鋒相對(四)】………
跟契拉科夫一樣,亞歷山大二世垂涎那片豐沃的黑土地,但他實在又不想再來一場大規模的血戰。
儘管他也有些贊同契拉科夫的觀點,十萬沙皇大軍覆沒於中國內陸,並非是沙皇的將士們無能,而是他們遠離了祖國,不僅得不到祖國的呵護,還要隨時冒著被那個大清盟友出賣的風險所導致的。眼下卻又不同,如果在東西伯利亞開戰,前方有英勇善戰的沙皇將士,背後有強大的祖國的支援,縱然太平天國的軍隊勇猛,可在這苦寒之地,他們的適應性首先就難敵沙皇將士,戰鬥力勢必也就大打折扣,孰勝孰敗,還是兩可之間。
不過,想歸想,說歸說,契拉科夫還只是站在一個小小的區域性看問題,而作為統籌沙皇俄國一盤棋的亞歷山大二世,就不會這麼簡單地去看待東西伯利亞的問題了。俄土戰爭還不僅僅是幾乎耗盡了全**隊的精銳,更是耗費了他數以萬萬記的巨大財富,他已經瀕臨傾家蕩產的邊緣了。還不要說法國人會不會由於太平天國政府的親密關係而掉回頭來,在近東重新再找他的麻煩,就是一旦東西伯利亞爆發的戰段持久地延續下去,那他也根本承受不了。
所以,必須避免大戰,決不能再被拖入戰爭的深淵,至少現在不行。受了俄土戰爭之傷以後的亞歷山大二世,決定還是應該先臥薪嚐膽,夾起尾巴來儘量避免從前那樣對外的過度招搖,集中精力先把國內製約他的俄國復興大業的農奴制改革改革,等到真正胳膊腿都粗了的時候,再跟那個太平天國算算總帳也未嘗不可。當然,不打大仗,可並不意味著不打仗。亞歷山大二世太明白了,沒有適當的武力,他的東部西伯利亞不用幾天就會煙消雲散。
於是,他滿足了契拉科夫的部分的要求。即東部西伯利亞的財政收入可以暫時不納入國庫,同時又從牙縫裡擠出點東西來,統統交由契拉科夫自行支配。而東部西伯利亞所採取地一切對外策略,在不影響他的整體大戰略的同時,也由契拉科夫便宜行事。
契拉科夫不負亞歷山大二世的重託,不到半年的時間內。他利用自己賣地以及“忠實的夥伴”奕山慷慨捐贈地錢財,大量地招兵買馬,尤其大大擴充了涅維爾斯科伊上校統帶的海軍艦隊。透過奕山的鼎力相助,去年年底,涅維爾斯科伊下轄的一支海軍編隊還以借駐的名義,進佔了海參崴。
在陸地,契拉科夫除去加緊部署、構築了雅克薩、鐸陳、牛滿、徐爾固、伯力、廟街,以及庫頁島上的普隆靄等要塞之外,還與奕山等人達成了另外一個秘密協議。協議明確規定。一旦大清在關內完全失勢,為了保障大清朝能夠有個最後的落腳點,呼倫布雨爾、齊齊哈爾、依蘭、寧古塔及三姓等戰略要點。屆時全部交由沙皇軍隊代為管理,大清軍隊同時負有協防之責,共同對付太平赤匪。
不過,在此期間,契拉科夫出現了好幾個錯誤的判斷。他低估計了太平天國政府的能量,更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