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重損失,是此時的德軍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毫不客氣地說,這場戰役對德軍來說,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滅頂之災。
透過這一場意義深遠的庫爾斯克會戰,曾經不可一世的德意志大軍,徹底喪失了在東線的戰場主動權,從這一刻起,直到最後大戰結束,德軍再也未能對蘇軍發起一場哪怕像樣一點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反擊。
當然,相對於德軍來說,蘇聯紅軍在這場戰役中所蒙受的損失更加慘重,整場戰役,蘇軍先後有兵員傷亡八十餘萬,損失坦克六千餘輛,火炮五千餘門,飛機一千七百餘架,這個數字,幾乎是德軍損失的兩倍有餘。但是對於基數龐大且後方軍工同樣規模龐大的蘇聯來說,這樣的損失他們承受的起,就像近衛第五裝甲集團軍,他們在戰役中先後兩次遭遇重創,最嚴重的一次,甚至整個集團軍只剩下坦克五十輛。按照德軍的做法,這支裝甲集團軍的命運,就是取消番號了,但是對於蘇聯來說卻完全不同,在戰役結束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近衛第五裝甲集團軍就恢復了元氣,他們所擁有的坦克數量,甚至還遠遠的超過了戰役之前。和這樣一個國家作戰,想來德國人也不能不覺的鬱悶了。
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蘇軍在西線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步兵數量的優勢、裝甲部隊對抗的優勢、空軍制空權的優勢,全部都掌握在了蘇軍的手中。
庫爾斯克戰役全面獲勝的訊息傳到莫斯科,舉城譁然,人人奔走相告,慶祝前線的大捷。楚思南親自下令,全國歡慶這一具有紀念意義的大勝利。二十八日,莫斯科舉行盛大歡慶,百餘門禮炮在莫斯科城外鳴炮獻禮,近十萬莫斯科市民齊集紅場,在克里姆林宮安排的高音喇叭樂聲下載歌載舞,徹夜狂歡。
儘管大多數人都對這場勝利的真正意義不太瞭解,但是他們卻知道,隨著這一場戰役的勝利,苦難的日子即將過去了,而和平的曙光就在不遠的前方等待著。
第三章 楚思南的規劃
東線最後戰役時期的到來,以及西線庫爾斯克會戰的結束,標誌著蘇聯歷時數年的戰爭狀態即將宣告結束,而克里姆林宮的工作要點,也即將由戰時的“重軍”轉向“重經”,國家的主要關注點,將從戰爭轉向戰後經濟恢復。
毫無疑問,對於如何發展經濟,尤其是如何快速、平穩、全面有效的發展經濟,楚思南並沒有什麼認識,毫不客氣地說,他對蘇聯經濟體制上的那些弊端的認知,幾乎都來源於自己曾經在歷史書上所瞭解到那麼可憐的一點點東西。他知道在蘇聯正式解體之前,蘇聯國內,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其他各個方面,都存在種種的弊端。
政治上,國內官場**墮落,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問題蔓延全國,蔚然成風;黨員思想僵化、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左的傾向涉及全黨,造成全國大部分黨員思想上混亂;黨內爭權奪利的現象明顯且普遍,這直接導致國內各項政策的混亂,克里姆林宮不再是為蘇聯人民謀求發展與幸福的所在,而成為了形勢混亂的角鬥場;“大俄羅斯”主義的長期蔓延以及克里姆林宮對蘇聯模式的大肆傾銷,導致了整個東歐社會主義群體的離心,“情報局事件”、“科斯托夫案件”、“十二月事件”、“波茲南事件”等等,一系列血腥殘酷的霸權事件,令蘇聯徹底失去了在東歐的民意基礎,從而也為西方國家在東歐地區首先推行和平演變策略製造了機會。
在經濟上,蘇聯所存在的問題似乎更為嚴重。早在列寧當政時期。為了應對國外、國內**革命勢力地圍攻,便實施過戰時**政策。很顯然,這一項政策,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以及社會發展階段上來講,是必須以犧牲人民的利益為代價的,不過這份代價對於當時革命熱情高漲的蘇聯人來說是承擔的起的,而且也是基本樂於承擔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形勢的穩定,人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