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可能有如此糊塗的縣令吧?只要有田契在即便縣令縱容村民也可以去州府告狀啊,是不是你們本身來路不正或者根本就沒有田契?”
老道士有些尷尬地說:“田契肯定有當地村民也知道這是觀裡的產業,只是當年有幾個人因為觀裡的事死了,村民認為應該由觀裡負責任就強佔觀產強行耕種了,縣令最後判由他們供給道觀裡所有人的口糧算交租。”
侯良柱說:“原來如此,因為你們的原因死了幾個人,沒有把你們拉去抵命就算可以了,縣令這樣判也算公道。”
劉僑沒有理會老道士的陳年往事,只是問道:“這條河的源頭在哪裡?為什麼如此清澈的河水你們還要挖井?”
老道士說:“這條河的源頭是前面拐過山頭約兩裡的一處泉水,這泉水可不得了冬天冒熱水夏天出涼水,有人還見過從裡面冒出一尺長的活魚,應該是一處靈泉。現在是夏末秋初雨水多山上滲下的水也多,所以這條河裡的水既清又多,但在冬春季節河水只有淺淺的一巴掌深,在河裡挑水就沒有打井水那麼方便。而且聽說觀裡的那口井不是有意挖的井,而是挖別的什麼挖得深冒出了水,當時的觀主也就是我師父才決定再挖深點最後用石頭砌成一口井。”
劉僑看著老道士問道:“你說你師父是當時這裡的觀主,據我所知這道觀建成最多不過六十年,建道觀的人是不是你師父?他現在還在不在?在哪裡?”
老道士望著天空,像是在回憶著什麼,想了一陣才說道:“我師父現在如果還活著也應該有八十多歲了,這道觀確實是他一手建起來的,算起來那是五十年前的事,那時候貧道才七歲。三十年前的某一天他突然離開什麼也沒有說,後來想起他離開前是有那麼不正常,也不怎麼訓斥我了只是把觀裡的一切事務仔仔細細地說給我聽,估計當時他就有離開的想法。”
侯良柱不管老道士的感受打斷了他的回憶問道:“依你所說你師父三十年前離開,算起來當時他有五十多歲,現在就算還活著喘氣能不能喘勻都成問題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再多想。我只關心這口井是怎麼回事,依你所說他原來並不是要挖井,只是挖出水了才改成的井,那麼他原來要挖什麼你知道嗎?”
老道士搖了搖頭說:“貧道當年才七歲,師父請人挖井時我並不在現場,後來過了一陣才來到道觀拜他為師的。”
劉僑說:“既然你師是請人幫忙,那當時幫忙的人還有人在嗎?”
老道士搖頭說:“貧道當年七歲現在也已經五十七了,當年修建道觀的大多都是族中之人,當時應該都是三十歲左右正當年,現在五十年過去應該都在七十多八十歲,貧道不記得族人中還有活得這麼長的人在。”
劉僑說:“你說是族人,那你沒出家之前也是生活在周圍的本地人了?”
老道士說:“是啊,貧道俗家姓龍,轉過這山溝外面的全是龍姓之人,據說當年修建這道觀時師父買了地以後沒有多少錢,跟族中商議好他出料族人免費出工,條件就是今後無論是誰當觀主龍姓之人都可以來此地出家,貧道算是第一個享受這種好處之人。”
過著清貧的生活還說在享受好處,想一想這也是說得通的事,至少他們不用交稅睡在觀裡就有人給糧吃,比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還要交稅的普通百姓確實在享福。
正說著話就見老道士的徒弟來比劃著讓他回去吃飯,劉僑讓他回去說自己還要在河邊走一走。龍道士走後劉僑讓衛士叫十個士兵帶著工具來,準備去這條河的源頭看一看,清澈的河水還是冬暖夏涼的,更奇怪的是據說偶爾還會冒魚出來,其中沒有古怪說什麼也不相信,想到這裡劉僑不由得有些期待。一會兒來了十個士帶著鐵鍬鋤頭之類的工具,有個人還提了一個皮桶說可以捉魚回去吃,劉僑點頭誇獎後大家順著河向源頭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