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鮑太醫給黛玉配藥方(第2/2頁)
章節報錯
寶玉說了一堆“丸藥”的名字,王夫人都說不是,隱喻的意思就是,此種情況下,不管是吃左歸丸,還是吃右歸丸,左右都是“要完”的。
此處是薛寶釵猜出了“天王補心丹”的藥名,就是說滿清當時已經猜到了京城的形勢。
寶玉道:“太太倒不糊塗,都是叫‘金剛’‘菩薩’支使糊塗了。”【甲戌側批:是語甚對,餘幼時所聞之語合符,哀哉傷哉!】
寶玉說“太太”是“金剛”“菩薩”支使糊塗了,是在說指揮這些武將的朝廷中樞,此時卻以菩薩心腸阻礙調兵勤王。
最明顯的就是在調吳三桂部時,崇禎說:“此等重大軍機應行與否,原應先生(們)主持擔任,未可推諉延緩誤事。”
這就是明朝廷制度的缺點,就是朝廷正式命令需要內閣商討決定,皇帝直接下令稱為中旨,下面官員可以不執行,與內閣共同制定的政令才叫聖旨。
當時的情況是,一旦調吳三桂部精兵入衛京師,勢必出現人心不固,關外軍民蜂擁入關避難的局面。
大臣們此時卻以不能拋棄百姓和祖宗之地為由,不同意調兵,首輔陳演首先打出“一寸山河一寸金”的旗號,堅決反對“棄地”。
王夫人道:“扯你孃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庚辰側批:伏線。】
寶玉笑道:“我老子再不為這個捶我的。”【甲戌側批:此語亦不假。】
此處的你老子“賈政”,就是指文官集團,捶寶玉就是指文官集團,以儒家聖人的名義,懲罰寶玉的各種“過錯”。
寶玉口中的“金剛”“菩薩”其實就是指賈政,所以王夫人才說又欠你老子捶你了。
只是大臣們又不願承擔棄地的責任,說“萬一差錯,臣等之肉其足食乎?此真安危大機,臣等促膝密商,意旨如此,實未敢輕議也。……臣等迂愚無當,誠不敢以封疆嘗試,伏乞聖裁!”
兵部尚書張縉彥看不下去,乾脆把問題挑明,說:“三桂之調不調,視寧遠之棄不棄,兩言而決耳。”
朱由檢只好自己決策放棄寧遠。他說,“收守關之效,成蕩寇之功,雖屬下策,誠亦不得已之思。”
表面看來,調吳三桂部入關的方針在正月下旬總算確定了下來,實際上仍然在扯皮。
首輔陳演為了把責任推個一乾二淨,再次召集大臣合議,意在分擔責任。廷議透過後,他又千方百計地拖延時間,“具揭以為外邊督撫未必來,亦當僉同”,“請行督、撫、鎮再議寧遠棄後關門作何守法?軍民作何安頓?總欲完其不敢任之局也。”
朱由檢被弄得心煩意亂,只好下“聖諭一道,差官前去,及取回奏。”派人去前線安頓軍民。
經過這樣反覆協商,到三月初才正式下令,所以原文寫:
王夫人又道:“既有這個名兒,明兒就叫人買些來吃。”【庚辰眉批:寫藥案是暗度顰卿病勢漸加之筆,非泛泛閒文也。丁亥夏。笏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