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史湘雲的悲壯結局(第2/2頁)
章節報錯
雨,清軍死傷甚重,主帥穆裡瑪的兒子也被擊斃。
穆裡瑪後悔不已,改由漢軍綠營打頭陣,只是依然久攻不下,無奈改變戰略,進行長期圍困。
李國英,圖海等滿漢將領帶兵據守城寨,封鎖明軍,李來亨先後組織多次反擊,無奈兵力懸殊,戰鬥從二月一直持續到八月。
糧草耗盡的明軍知道勝利無望,連續組織兩次突圍,均告失敗,李來亨知道最後時刻到了。
他與李自成所封皇后高氏,以及全家老小,整理好衣冠與大明龍旗,一起舉火自焚。
這就是史湘雲判詞裡的結局,“雲散高堂,”並且為何甲戌本脂批在“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之後說“悲壯至極”。
李來亨獨自面對十餘萬敵人,堅持抗清長達七個月之久,在最後時刻依然斬殺前來招降的使者,全家舉火自焚,這是何等的悲壯!
我們看到歷史人物的這種選擇,不禁要問,他們為何要這樣選擇從容赴死?我們來看一下原文的描寫:
少時薛寶釵趕來,愈覺繾綣難捨。還是寶釵心內明白,他家人若回去告訴了他嬸孃,待他家去又恐受氣,因此倒催他走了。
史湘雲穿戴整齊,準備走了,就是李來亨等人整理衣冠,準備自焚。
薛寶釵代表滿清,她趕來了就是清軍已經到了近前。
眾人送至二門前,寶玉還要往外送,【蒙雙行夾批:每逢此時就忘卻嚴父,可知前雲“為你們死也情願”不假。】
前文裡寶玉被賈政打之後,黛玉去看他時,他說“為了這些人死也是情願的,”當時指的是蔣玉菡等人,這裡批語卻把史湘雲算在裡面了,可知蔣玉菡和史湘雲隱射的人有共同之處。
蔣玉菡是忠順王府的戲子,所以也是代表大順政權一方的人物,這也是脂批給的一個提示。
倒是湘雲攔住了。一時,回身又叫寶玉到跟前,悄悄的囑道:
“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來,你時常提著打發人接我去。”寶玉連連答應了。
湘雲這句話的意思,是寶玉你別忘了我,雖然我現在去了,就是老太太想不起來我,你們也要記住我今天的作為。
寶玉又代表華夏,她讓華夏別忘了她,就是讓我們後人不要忘了他曾經在茅麓山誓死抗清,不向外敵屈服的精神。
他們為何在最後時刻選擇自焚,因為這是做給後世子孫看的,讓我們後人不要忘記,正如江陰城十萬軍民,嘉定抗清的軍民,徽州,大同,廣州,四川等各地軍民一樣,在這至暗的時刻,都自發的選擇了奮起反抗。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如那些漢奸賣國賊一樣貪生怕死,這些敢於反抗的人,才是這個民族的脊樑。
所以書中的結局,其實全都寫在背面故事裡了,作者將他們隱寫在這些情節裡,只要我們能夠準確的結合歷史,就能夠看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