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與我,又可懼;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沸然炙起。

永曆帝遠在緬甸,知道這些事之後,感慨淚目,思緒萬千,所以作者將這些都寫在題帕三絕裡了。

原文寫到:黛玉由不得餘意綿纏,令掌燈,也想不起嫌疑避諱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筆,便向那兩塊舊帕上走筆寫道: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卻為誰?

尺幅鮫鮹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一個眼空蓄淚描繪了黛玉眼神空洞滿含淚水的畫面,“淚空垂”又表達了無盡的亡國遺恨,此時再多的淚也都是空垂而已了。

暗灑閒拋卻為誰?這滿面的淚水又是為誰而流呢?他此時也在自己問自己。

第三句的“鮫鮹”出自鮫人織綃,泣珠報恩”的典故,

傳說南海有鮫人,善於紡織,哭泣時眼中流出的不是眼淚,而是珍珠。後以此典形容精美紡織品,也指手帕;還有以此詠海中奇事。

作者用這個典故,就是暗示此時寶玉從海上送來的舊帕,黛玉哭泣的就是真正的朱明,所以是“絳珠草,”他對前世灌溉他的寶玉無以為報,只能以這無盡的亡國血淚還他,這豈能不叫人傷悲呢。

第二首是:

拋珠滾玉只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閒;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拋珠滾玉”就是指黛玉此時拋下朱明的江山,只能偷偷的灑淚,第二句就是說黛玉這時候整日閒暇無事,無心就是看著沒有任何想法,如同行屍走肉,這是他在緬甸避難時的真實寫照。

但是每到夜裡,枕頭上袖子上都是拭不完的淚,這時候才敢任意的灑淚,亡國之君的悲痛,到這種沒有外人的時候才敢釋放出來。

第三首是:

綵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這首詩的第一句用了“綵線避兵”的典故,《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為了避鬼驅邪,周人在端午節使用“朱索”,即紅色繩線綁在身上,同時也可以用來保佑人躲避兵禍,即躲避戰亂,得以倖存。

黛玉這裡隱射的永曆帝,正是為了躲避兵禍戰亂,流亡海外。

但是綵線難收面上珠,就是這個方法最終還是避免不了兵禍,永曆朝廷初到緬甸時,緬甸國王還對他們很客氣,但那是礙於幾百年大明王朝天下宗主的身份,如今大明都沒了,誰還能一直供奉這個所謂的天朝皇帝。

緬甸在收留了永曆君臣兩年後,內部發生政變,新國王受到清廷的壓力,決定將永曆君臣交給清朝,這個流亡政權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劫難。

朱由榔早年是桂王之子,封地在湖南衡陽,所以他被抓捕之後,回憶起了曾經的歲月,只是時光流逝,曾經的記憶也已經模糊了,湘江又是湖南的標誌性河流,因此有湘江舊跡已模糊一句。

如今的瀟湘館也有千杆竹,不識香痕,黛玉的瀟湘妃子典故,即“湘妃,”舜帝的兩個妃子鵝黃,女英,他們是堯帝的兩個女兒,而堯帝是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之一。

用鵝黃女英堯帝之女的身份,來暗示黛玉也是出自帝王之家,並且是在湘江流域,所以這裡又是指向衡陽的桂王,幫助我們破解黛玉後來隱射的是永曆帝。

竹書紀年,用染了血淚的斑竹,來比喻《石頭記》這本血淚史,這兩句的意思是後人看了這斑斑淚竹,還會不會記得,曾經的漢家江山?故國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