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給你個榧子吃(第3/3頁)
章節報錯
寫崇禎葬禮上的事,此處寶玉代表前明朝官員與百姓。
大順軍是在三月十九日清晨進入北京內城的,剛開始並不知道崇禎帝的下落。
當時城裡有許多傳聞,或者說崇禎帝在城破之前奪門而逃,現在正在南行路上,或者說他出宮藏匿在百姓家中。
大順軍在宮中找不到崇禎帝的蹤跡,一面派將領率軍南下追擊,一面發出告示:“主上救民水火,克破京城。其崇禎逃出紫禁城外,有能出首者,賞黃金千兩,隱匿者誅全家。“
直到二十一日,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大順軍把崇禎的屍體拖下山,李自成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崇禎帝同已自殺身亡的周皇后的屍體一起陳於東華門外。
故明官員和京城百姓聽說後有去觀望的,見到屍身以發覆面,一隻腳赤足,一隻腳穿著襪子,衣衫零亂,情狀頗慘。
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
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
崇禎帝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
因為崇禎帝沒有自己的陵園,所以李自成決定將崇禎帝葬于田貴妃的墓中。
田貴妃,崇禎帝的寵妃,死於崇禎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其墳園建築由工部侍郎陳必謙負責營建。
京城百姓和前朝官員們聽說崇禎的周皇后的屍體陳放在東華門外,紛紛前去觀望,明朝遺臣前來悼念者不過二三十人,其他人即便路經此處,則大都揚鞭策馬而去,畢竟當時的時局並不明朗,人們大多選擇明哲保身。
在這些看眾中,有位明朝兵部主事劉養貞看到崇禎和皇后陳屍當道,實在有損前明的體面,於是自己出錢買了兩副柳木薄棺,草草地把屍體裝殮了起來。
屍體是裝殮了起來,但是埋在哪裡還得李自成說了算,李自成命人拿出質量較好的紅漆棺和黑漆棺各一具,重新裝殮了崇禎帝和周皇后。
葬禮時,李自成命前朝官員前去祭拜崇禎皇帝,哪知這些官員哭喪的不到三成,六成以上的人說說笑笑,把崇禎與周皇后,田貴妃合葬一墓的事都當做談資了,連李自成都看不下去了。
他命理政府主事許作梅並幾個之前服飾崇禎的幾個老太監主持葬禮,將崇禎安葬于田貴妃墓中。
所以文中這一段,寫的就是明朝官員和百姓,無意經過崇禎的棺木之前。
這裡寶玉唱的“好丫頭,‘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鴛帳,怎捨得疊被鋪床?’”
說的就是崇禎與多情的周皇后,田貴妃合葬一墓之事,此處的“多情小姐”,指的是周皇后與田貴妃,而非指黛玉。
怎捨得疊被鋪床,是指那些前明官員不捨得出錢,作為葬禮所需費用。
這裡脂批說寶玉【真正無意忘情。】也不是表面上的意思,而是指他們忘恩負義。
這是因為李自成進京沒能拿到國庫中的錢,皇宮大內也沒有錢,正鬧財政危機呢!所以就沒有為葬禮撥款,最後還是趙一桂率捐葬鄉耆人等再赴葬所祭奠。
祭畢,於附近西山口等三村撥夫百名,各備鍁筐,舁土為崇禎帝堆起了墳冢。趙一桂、孫繁祉又捐銀五兩,買磚在冢周修築了五尺高的圍牆。
黛玉躺著那裡,成了前明官員百姓看熱鬧,閒談解悶的談資,所以不僅黛玉此處要惱!連脂批也說“我也要惱!”
所以作者讓寶玉發毒誓:“我一時該死,你別告訴去。我再要敢,嘴上就長個疔,爛了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