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看到流寇肆虐中原這段,說道:“當年面對流寇之策,從楊鶴的主撫,到楊嗣昌的主剿,現在看,都是治不了根的。”

慧明則說:“張李等部,橫行中原,還是朝廷裡有人養寇自重,朝廷無論主何策,他們都能把它變成撈銀錢的手段。”

“你師徒二人這些年修史,挖出多少史料?如何養寇?”

慧明為了說明根由,又整理了些頭緒,原是那楊鶴主撫時,朝廷調了些銀錢和賑災糧。

他們從那些受過招安的人那裡得知,這些糧餉,本就不夠那麼多流民吃的。原來的官軍自己還欠著餉呢,所以有些糧就發不到最下面,發糧的人說,“我自己還沒吃的呢,能發到你手裡嗎?”

因此本就不多的糧食,就被扣了一部分,讓鄉紳發給流民的糧食,同樣也發不到流民手裡,因為流民都在外面流動呢,這些賑災糧,便成了一些人中飽私囊的來源。

再加上一些貪官汙吏,一層一層每人伸手撈一把,這糧餉便沒了。

不多幾個月,招撫的數以十萬計的流寇沒了吃的,又成了饑民,加上他們已經幹過打家劫舍的勾當,只能抄起刀槍,又幹回老本行了。

因此看,招撫之策是行不通的,那楊嗣昌亦認為招撫行不通,他眼看自己的老父因此獲罪,便上書主剿,為自己的父親鳴冤開脫,表示願意替父受罰。

先皇帝覺得楊嗣昌是個實在人,後又決心重用楊嗣昌,議定國家的大政策略。

先皇對楊嗣昌的建議十分入耳,每次接見都談得很久,甚至可以說是對嗣昌的建議言聽計從,十分禮遇,常說:“恨用卿晚。”

楊嗣昌提出了有名的欲攘外,必先安內之策,認為流寇之亂不平,國家便無法專心對外。

他對平定流寇提出的方針是: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很多人都聽過這個策略,卻並不清楚,到底怎麼樣個十面張網法。

具體說來,就是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這四個流寇活動的主要地區為四正,責成這四個地方的巡撫“分任剿而專任防”,即以剿為主,防為輔。

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這六地為六隅,責成這些地方的六個巡撫“時分防而時協剿”,即以堵擊起義軍進入自己管轄地區為主,必要時也參加協剿。

另以陝西三邊總督統率西北邊兵,同中原地區的五省軍務總理直轄的兵力作為主力,“隨賊所向,專任剿殺。”

又在每個府州縣增加鄉勇團練,死守地方,封鎖流寇流動,增兵數為府一千,州七百,縣五百。

這樣四正六隅,全部連為一體,象一張大網一樣,網住流寇,是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從表面上看,楊嗣昌“張十面之網”的部署似乎非常嚴密,大有“滴水不漏”之勢。但是這張網,它缺銀子,沒銀子,一切無從談起。

流民軍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戰,實力和作戰經驗都已大大提高,楊嗣昌規劃的“十面張網”根本就沒有成型過,就是個樣子罷了。

楊嗣昌為了實現一舉蕩平流寇,建議增兵十二萬,具體方案是:

鳳陽和泗州祖陵官兵五千,承天祖陵官兵五千,各堅守不動;陝西三邊總督官兵三萬,總理軍門官兵三萬,作為追剿起義軍之用;鳳陽、陝西二巡撫官兵各一萬,湖廣、河南二巡撫官兵各一萬五千。

兵增加了,餉自然也得隨著增加。按楊嗣昌計算,十二萬官兵中,步兵七萬四千名,每名每天發給餉銀五分,一年共需銀一百三十三萬二千兩;馬兵三萬六千名,每名每天支餉銀、草料銀一錢,一年共需銀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兩,兩項合計共需銀二百六十二萬八千兩。

後來經過戶部尚書程國祥計算,這個餉額只夠供十一萬名兵員之用,還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