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柳湘蓮的隱射(第2/2頁)
章節報錯
水師。曾英也被大將王自奇一箭射死,他們乘機猛攻,一舉奪取了重慶,逃出包圍。
關於大西軍的出路問題,四兄弟最終決定聯明抗清,並恢復本姓,擁護南明的永曆帝朱由榔。只是具體意見上孫可望與李定國出現了分歧,這也為後來的矛盾埋下了隱患。
孫可望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李定國,劉文秀則認為既然歸明,就應該真正的歸附,團結起來一致抗擊清軍。
1652年,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五月北路軍連克沅、靖、武崗諸州。
他火速南下,直逼桂林,包圍並逼迫清恭順王孔有德自殺,除孔四貞逃脫外其家眷全部被孔有德殺死。
清廷聞訊極為震驚,這是清軍陣亡的最高階別的將領,立即派親王尼堪率滿洲八旗兵火速馳援。
十一月衡州之戰,敬謹親王尼堪中了李定國的誘敵之計,進入了明軍的包圍圈,明軍先發炮轟擊,隨後率騎兵來回衝殺,李定國陣斬尼堪,5千八旗軍覆滅。
這就是書中柳湘蓮誘騙薛蟠,並將他狠狠的暴揍,只可惜孫可望不想李定國再立軍功,調走了原本應該參與包圍的馮雙禮,馬進忠兩路明軍。
這使得李定國不能繼續擴大戰果,兵力減少,他只得退出了接下來的戰鬥,所以書中說柳湘蓮打薛蟠還沒有使出全力。
當時黃宗羲盛讚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此戰之後,清廷改變進攻的戰略,變成全力防守,沿著川陝邊境到長江沿線組織防線,不敢再輕易進攻。
可惜南明內部矛盾重重,孫可望妒忌李定國功高,朝廷利用李定國制衡孫可望更加重了雙方的矛盾,李定國,劉文秀與孫可望的軍隊火併,導致南明軍隊實力大減。
面對殘酷的現實,南明的愚蠢內鬥,劉文秀心灰意冷,在雞足山學習禪道,鑽研佛法,以緩解內心的巨大創傷,所以柳湘蓮的第一個結局是出家。
作者應是篇幅所限,所以將他們兄弟融合在一個角色上了。
清軍趁機進攻雲貴,南明節節敗退,李定國尋找機會準備在磨盤山中再次伏擊吳三桂,無奈被叛徒盧桂生出賣。
已經部分進入包圍圈的清軍率先向兩側山上發射火器,定國只得下令進攻,伏擊戰變成遭遇戰。
雖然如此,清軍損失也相當慘重,固山額真沙里布、祖澤潤等18名將官及輔國公幹圖、扎喀納等戰死,損失八旗精銳萬餘人。
此役嚴重打擊了清軍士氣,清廷將統兵將領徵南將軍卓布泰革職為民。
李定國部下損失數千精銳,無力再發動大規模戰役,最終在緬甸邊境堅持遊擊抗清。
1662年,聽聞永曆帝被吳三桂所殺,李定國悲慟欲絕,不久病逝於邊關小城勐臘。
臨終前,他交代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降清。
李定國死後,部下有數千人寧死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稱為“桂家”,隔著濤濤的瀾滄江水,遙望著故國,稱“但有一人在,國便不算亡”。
書至此,筆者感嘆晉王前半生反抗壓迫,後半生反抗侵略,無愧於民族脊樑,南天一柱的稱號,只可惜無力迴天,詩曰:
衰草盡東樓,殘陽映九秋。
故國哀慟慟,胡騎鳴啾啾。
漫漫英雄淚,濤濤江水流。
孤墳遺勐臘,依舊望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