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所點的第四齣戲是《離魂》。【庚辰雙行夾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點之戲劇伏四事,乃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

其實到這裡黛玉之死的謎團前文已經基本都破解了,此回我們只需要把作者是如何寫黛玉之死的點明就可以了。

先看《牡丹亭》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故事裡的主角杜麗娘自然就是用來隱寫林黛玉的一些事情了。

南宋時,南安太守杜寶,一心要把愛女杜麗娘培養成大家閨秀,聘請府學生員陳最良為師,命丫環春香伴讀,以《詩經》向麗娘灌輸“后妃之德”。

與父母願望相反,麗娘一心向往自然。面對大好的春光,麗娘深感閨中寂寞,遂與春香同去花園遊玩。

百花盛開,奼紫嫣紅,雲霞雨絲,煙波畫船。面對冷清的園景,更引起麗娘無限感慨,遊興未盡而歸。

麗娘思春,悠然入夢,在夢中與秀才柳夢梅相會在牡丹亭前。眾花神翩翩起舞,讚頌這對純真摯誠的青年情投意合的美好愛情。

好夢不長,雖然夢境生靈活現,卻尋夢不見、心頭縈繞。隱情無處訴,痴心難輕拋,麗娘在病中自描春容,題詩其上,竟飲恨與世長辭。

麗娘死後,金兵南侵,杜寶奉調鎮守淮陽。行前,按麗娘遺言將其葬於後花園梅樹之下,並建梅花觀請石道姑照看。

秀才柳夢梅也因訪夢來到南安,寄居梅花觀中。一日,夢梅去花園閒遊,恰得麗娘春容畫卷,並與魂靈相會,方知麗娘遭遇。麗娘精誠不散,魂遊花園,再遇花仙,眾神為其痴情所動,遂助麗娘還魂,後與柳夢梅結為永好。

從故事裡可以看到幾個關鍵詞:杜麗娘的父親崇尚儒學,也是以儒學教育她的,這與崇禎皇帝接受的教育一樣。

可是杜麗娘有一個美好的夢想,即林黛玉與賈寶玉長相廝守的夢想,就是崇禎皇帝希望延續明朝國祚的夢想。

但是中原長時間受到李自成等農民軍的包圍,崇禎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李自成三開啟封,崇禎皇帝也連續三年心繫中原。

中原又是怡紅院所在,那這裡所含的意思就是她滿心牽掛著寶玉。

直到黛玉死時,也沒能如願,並且她剛死不久,就發生金兵南下,入主中原的事情,這點就是作者不能寫,卻只能用杜麗娘的故事來說黛玉的故事。

後來作者們不忍卒讀,便寫下了《紅樓夢》,讓黛玉永遠與寶玉居住於大觀園中,這就是牡丹亭中杜麗娘還魂與柳夢梅長居於梅花觀中。

那麼作者是如何處理黛玉之死這個情節的呢?當我們看明白了作者的細節處理,一定會為之感嘆,這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才寫法。

在第二十三回裡,黛玉與寶玉共讀西廂,並葬了花,寶玉走後。

黛玉正欲回房,剛走到梨香院牆角上,只聽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呢。

只是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趣味。”

這一段寫的就是黛玉臨死之前,所經歷的過程,她聽到小戲子們唱的,正是《牡丹亭》,所以脂批才說《牡丹亭》伏黛玉之死。

脂批提醒的是這裡出現牡丹亭唱詞裡,其實是在說崇禎皇帝臨死時的景象,心裡。

李自成大軍進京城,包圍皇宮時,崇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