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寶玉續《莊子》隱含的思想(第2/3頁)
章節報錯
地步處,謂餘何人耶,敢續《莊子》?然奇極怪極之筆,從何設想,怎不令人叫絕?己卯冬夜。】
【庚辰眉批:這亦暗露玉兄閒窗淨幾、不寂不離之工業。壬午孟夏。】
【庚辰雙夾批:直似莊老,奇甚怪甚!
我們知道,莊子是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大文學家,與老子並稱“老莊。”所以這裡多個批語表示驚訝,寶玉居然敢續《莊子》。
而對寶玉,作者說他“愚頑怕讀文章,”他是不喜歡讀書的一個公子,但是在真正寫他的時候呢,他的文采又是超凡脫俗的,還續的很像莊老。
這裡也體現了作者的文學與思想方面的功力,可見作者絕不會是一個普通書生。
其實這篇《莊子》的思想,就是不需要什麼聖人,那麼就沒有什麼道德的標杆,人人都可以完成自我的昇華。不需要什麼最頂級的精英,把持著行業的最高點,那麼人人都可以自由的發揮,主動參與進來,社會自然會進步。
比如紅學把持著解釋《紅樓夢》的話語權,他們說紅樓夢是寫江寧織造曹家的家事,那麼他們作為權威,說出的很多話就會束縛住人們的思想。
他們說曹雪芹是在10歲時,曹家被抄之後,搬家到北京成為一個落魄書生,因為感懷家族的衰敗而寫下了這部巨著,在40歲的時候不幸去世了,所以只有80回,沒有完成此書。
還編故事說曹雪芹樣樣精通,又會作詩寫詞,又會建造園林,各種儒釋道哲學樣樣都已參透,還是個神醫,曾經給朋友治病那是藥到病除!
但是這樣一個神人居然在30歲寫石頭記時,開篇就說自己半世潦倒,一事無成。
所以莊子說這種行業的權威就是一種陷阱,羅網,會欺騙,困住普通大眾,不瞭解的人容易被其迷惑,所以莊子說乾脆毀滅它,這樣大家就都能有自己的思想了。
原文裡寶玉續畢,擲筆就寢。寶玉突然悟到這個道理,還有些得意,所以倒頭就睡了。
後來寶玉因為勸和黛玉和湘雲不成,把二人雙雙得罪,反被懟了一頓,回來看到自己續寫的《莊子》,更覺得續的對了。
那麼從反面故事來看,作者最終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呢?
前文我們認定寶玉代表國家,也是華夏文明,襲人是伺候他的宦官集團,也就是太監們。
麝月代表的是言官集團,此處林黛玉指明朝的皇帝,薛寶釵指清朝的皇帝。
我們看當時的情況,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領軍直逼京城,在這個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國家已經沒有了主心骨。
崇禎皇帝唯一信賴的,就是身邊的太監們了,只是到了崇禎末年,一直依賴的太監們也不盡心了。
所以作者先寫襲人也置氣嗔怒不理寶玉。
寶玉無了主意,因見麝月進來,【庚辰雙行夾批:偏麝月來,好文章!】便問道:“你姐姐怎麼了?”【庚辰雙行夾批:如見如聞。】麝月道:“我知道麼?問你自己便明白了。”
這裡寫完襲人寫麝月,她代表的是明朝的御史言官,他們在關鍵時刻也是壞事。當時,李自成攻陷大同,崇禎有南遷的念頭,如果這一政策實施,崇禎朝廷還可以續命。
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激烈諫阻,堅決主張固守北京,導致這件事無法進行。這些言官官位不高,權利卻大,可以出言反對一切政策,但是他們卻不負責給出解決辦法。
寶玉此處對麝月無奈,是作者對此的真實還原。
之後的二十二回寶玉是經過了史湘雲,林黛玉,使性弄氣,薛寶釵的生日之後,覺得自己續的對,就應該這樣,這就是寶玉悟禪,只不過這次沒能徹底悟透。
那麼在反面就是華夏經過崇禎十七年甲申國難之後,所悟出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