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居住,朱慈炯應該也隨之到了江西,後來他們與江南的明朝遺民來往頻繁,這就為他寫書創造了條件。

朱慈炯在皇宮時有兩個老師,非常符合書中跛足道人與癩頭和尚的描寫,他們也都曾經被認為是《紅樓夢》的作者,這二人就是方以智和吳偉業。

我們先看方以智,南直隸桐城人,明末四公子之一,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出家後法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

代表作有《物理小識》,《切韻聲源》,《通雅》,《浮山文集》,《博依集》,《東西均》,《藥地炮莊》,《易餘》,《烹雪錄》,編定《周易時論合編》,《青原志略》等,物理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那個物理。

崇禎初年,他與錢秉鐙等人成立澤社,後與黃宗羲,冒闢疆,侯方域等人交好。

關鍵的來了:崇禎十三年,方以智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有人向崇禎皇帝推薦方以智,崇禎召對德政殿,方以智“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後在京任工部觀政、翰林院檢討、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講官。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方以智在崇禎靈前痛哭,被農民軍俘獲,農民軍為逼迫他投降對他嚴刑拷打,“腳踝骨可見”,但他始終不肯投降,從此腳傷殘疾。

也就是說方以智給定王當了四年的老師,還落下跛足的傷殘,這就是後來《紅樓夢》開頭石頭求跛足道人的原型。

後來他為躲避政治迫害流寓嶺南、在兩廣一帶以賣藥為生。

後來方以智參與了擁立永曆政權的活動,任左中允,少詹事,翰林院侍講學士,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後被王坤誣陷彈劾免官。

當清兵大舉南下時,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發憤著述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與湘桂一帶。

晚年定居江西廬陵青原山淨居寺,自稱極丸老人。這裡正符合“朱三太子”與鄒之麟後來居住江西相近,方便了朱慈炯來找這個老師。

1650年到1653年他又到南京,“閉關”於金陵高座寺的看竹軒,潛心寫哲學著作。作為曹洞宗的一個法門弟子,佛教思想對他有一定影響。而我們能在《紅樓夢》裡看到很高深的佛家思想。

也正是在此之後,他們又找到了朱慈炯的另一個老師,吳梅村。

關於吳梅村是《紅樓夢》作者的說法,也是很早就有了,讀者可以仔細看看他們二人的史料,只要足夠細心,就能發現很多線索。

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

崇禎朝進士,授編修。曾疏劾大學士張至發,有直聲。後充東宮講讀官,也給幾個皇子當過三年的老師。

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

清兵南下之後,長期隱居不仕,以復社名宿主持東南文社活動。然而,吳偉業懾於清廷淫威,礙於老母敦促,於順治十年九月被迫應詔北上。

吳偉業內心對自己的屈節仕清極為歉疚,痛悔無緒,常借詩詞.以寫哀。順治十三年底,以丁憂南還,從此不復出仕。

癩頭和尚說自己腌臢更有滿頭瘡,也就是吳偉業的自悔自嘲。

康熙十年,吳偉業“舊疾大作,痰聲如鋸,胸動若杵”,他預感自己不久於人世,便留下遺言: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險,無一境不嘗艱辛,實為天下大苦人。

吾死後,斂以僧蓑,葬吾於鄧尉靈巖相近,墓前立一圓石,曰:“詩人吳偉業之墓”。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日,吳偉業病逝,葬予蘇州玄墓山之北。

我們要看到,吳偉業為何要堅持以僧衣入葬,並且要求墳前立一個圓石,這個圓石有什麼含義,一切的答案都在《紅樓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