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骨肉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孃,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這首曲子的名字是鄯骨肉,鄯指鄯善,原名樓蘭。漢昭帝元鳳改樓蘭為鄯善,故城在新疆鄯善縣東南。起這個名字就是暗示,探春遠走的方向,就在東南。

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這第一句直接寫了探春最後的結局,就是一帆奔波上千裡,最終還是將骨肉家園一起拋卻,遠離了故鄉。

恐哭損殘年,就是遠離家鄉之後,晚年哭泣流淚的景象。

告爹孃,休把兒懸念。爹孃指王夫人和賈政,實際指流亡海外之後,家鄉的父老,不用懸念著他這個海外遊子,這裡有強顏歡笑的意味在裡面。

探春說她但凡是個男人,早就出去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一番道理。

可惜她因為出生並非嫡系子孫,而是庶出,他一生受困於此,也是自古窮通皆有定,窮通,是窮困和顯達的意思。

從今分兩地,這裡就是表明了,從這次分別以後,就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了,雙方隔海相望,各自保平安了。

上回判詞裡已經說過,探春代表南明的隆武朝廷,而隆武同時期的魯王朱以海也是屬於明朝隆武時期,所以探春圖冊裡畫兩個人,面朝大海,非常明顯的提示了探春隱射的有兩個重要的人物。

第一個自然是隆武帝朱聿鍵,他是隆武朝廷的代表。

朱聿鍵是位有恢復大志的君主,他所採取的政策措施大體上也是正確的。

可是,真正效忠於他的人並不多,在福建他受制於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外的湖廣等地總督何騰蛟只知利用隆武帝的信任把湖南和貴州東部視作自己的禁臠,威福自操;廣西巡撫瞿式耜意在擁立桂藩,同隆武朝廷貌合神離。

崇禎朝時雖已出現少數武將擁兵自重的跡象,朝廷的威令基本上還能暢通無阻;弘光時武將跋扈,封疆大臣仍不敢違反朝廷旨意;隆武以後督撫大臣也效法武將,一味盤踞地方,爭權奪利,朝廷威令不行,幾乎談不上統一部署、統一指揮。

清廷雖有內部傾壓,但掌權者基本上能威福自操,令行禁止。相形之下,清勝明敗主要決定於內部凝聚力。

加上大量投降清朝的軍隊,這些人原本同是屬於明朝的自己的部隊,對南明大肆屠殺。

隆武帝實行一系列政策,首先是不再隨意殺人,之前明軍經常對剃過發的進行屠殺,隆武帝說蓄髮者乃是順民,剃髮者為難民,皆我赤子。

第二條就是聯合大順起義軍等,共同抗清,他是最早認識到,應該把華夏內部團結起來,共同對外的人。

所以探春才會說那句:“可知咱們這樣大族人家,若被人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古人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

因為寫作需要,作者寫角色是有一個延續性的,比如探春隱喻隆武朝廷,但是在隆武帝死後,作者不會再寫一個角色,而是由探春繼續隱寫可以代表隆武朝這支力量的延續者。

如果不這樣的話,就只能一個角色只對應一個歷史原型了,所以不只是探春,其他角色大多也是如此。

隆武帝死後,魯王就成了東南抗清的旗幟,所以探春繼續隱射魯王一系,探春最終的結局就是魯王的最終結局。

這一點在放風箏一段也有暗示,後文具體情節時,再作詳細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