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有一個說法是“釵黛合一,”字面意思是薛寶釵與林黛玉合二為一,成了一個人,這種說法一直有爭論,其實看背面歷史很容易理解。

這個說法出自一個脂批,寫在第42回之前:

【庚辰: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而為一。請看黛玉逝後寶釵之文字便知餘言不謬矣。】

就是說寶釵與黛玉雖然是兩個名字,卻是共用一個身,只是這個“身”是“幻筆”,就看讀者如何去理解這個幻筆,如果說釵玉原型是兩個女子,那就稱不上幻筆了,所以那些說釵黛的原型是某某女子的,可以斷定為錯誤的解讀。

看過前文背面故事的就知道,所謂的“幻筆”,一定有幻化的部分在裡面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寶釵代表後金,黛玉代表崇禎朝,寶玉代表大明或國家,這種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就可以叫做幻筆。

比如上一回的寶釵與黛玉和好,勸黛玉耕種買賣,背面隱喻的就是明末崇禎朝廷與後金的談和。

我們也常常認為黛玉隱射崇禎,薛寶釵隱射皇太極,那麼真實的歷史上這二人是無法面對面談判的,因此作者就需要用到幻筆。

崇禎與皇太極談和,也就是黛玉代表大明與薛寶釵代表的後金在談和,把崇禎朝廷與後金的談判,寫成薛寶釵與黛玉在喝茶談心,這樣就可以把背面的歷史融合進正面的故事裡了。

我們只要對著地圖,把明朝看做黛玉,把滿清看做寶釵,就能理解二者的最終隱喻。

其實在前文裡,釵黛合一就已經有過伏筆了,她們合起來叫做“兼美,”也就是寶玉到太虛幻境裡遇到的女子,原文說其鮮豔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嫋娜,則又如黛玉。

曾經女真諸部是歸屬大明的,所以作者將之比喻為寶玉同時擁有釵黛,她在凡間的化身就是秦可卿。

這又要提到秦可卿的隱射了,把明朝的主體部分和他的朝貢國都加在一起,就是秦可卿,因此在書中秦可卿是超越了釵黛的存在。

在黛玉進賈府前,明朝除了擁有漢地以外,東北女真和西、北蒙古諸部,都在名義上歸屬明朝,接受明朝的冊封,所以其實明朝的版圖,也是包括東北與西北的。

這樣看來,明朝的版圖其實也是象一個秋海棠,因為地方還是那些地方,因此寶玉進秦可卿房裡的時候,看到的是“海棠春睡圖,”也就是秦可卿代表的大明一統版圖。

寶玉代表華夏,所以他在太虛幻境裡,擁有了“兼美。”這也是大觀園起詩社叫做“海棠詩社”的一個原因,大家作的第一個詩題也叫做《詠白海棠》。

但是隨著女真的反叛,寶玉的美夢也醒了,便是墮入了迷津,兼美也變成了林黛玉和薛寶釵兩個人。

如果要更好的理解釵黛合一,就必須看懂他們的判詞與紅樓夢曲,沒有看過的一定要去看一下,是前面99章《正冊判詞1》和101章《終身誤》。

作者為何讓釵黛共用一首判詞,因為他們原本都是在海棠春睡圖裡,都是“兼美”分裂出來的,寶釵回最終吞噬黛玉,二者合一,這也是作者的幻筆。

沒有看過這兩章的,一定不會明白,它們寫的都是寶玉的悲劇,由於釵玉二人都是在華夏大地上爭奪,所以他們之間的戰爭最終都會決定寶玉的命運。

“玉帶林中掛”除了透露黛玉的結局,還隱示了寶玉的結局,同樣“金簪雪裡埋”說的也是寶釵的入主中原,導致了寶玉的髮簪埋沒於滿清的大雪之中。

而《終身誤》通篇都是在說寶玉在懷念木石前盟,寶釵的“齊眉舉案”誤了寶玉。

脂批說的她們是“人卻一身,”指的不是他們是一個人,而是他們用的是一個身體,或者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