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看起來有點傻傻分不清的感覺。

儂是一個方言,在江南地區大多表示“你”,但是在舊古詩裡,它還有我的意思。

我們還是用名字加在代詞後面的方法,來複還其本質。

真意是:爾(花魂)今死去儂(鳥魂)收葬,未卜儂(鳥魂)身何日喪?

就是現在花瓣片片死去,黛玉收葬,黛玉卻不知道自己喪命的日期。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你(黛玉)如今葬花別人笑你痴,他年安葬你的又是誰呢?這裡的他年,不是常人理解的後四十回,而是已經在書中出現過了,看過前文的朋友都知道了。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眼看這春天即將結束,花兒漸漸的都落了,其實這就是紅顏老死的時候。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當春天徹底走到盡頭,紅顏也徹底衰老,花落與人亡互不相知。

也就是說:花落的時候與人亡的時候,他們互相是不知道的。

其實《紅樓夢》流行以來,大家也都不知道,人們只依據字面推測,黛玉之死是在春天,但是這裡,指的卻是崇禎皇帝的死亡,就是在春天,只不過花當時不知道。

而寶玉這個花魂的死亡,黛玉這個鳥魂也是不知道的。雙方是相隔開,不在同一時空的,所以葬花吟裡,才有如此濃烈的離別之意。

這首詩後面有脂批說:

【餘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悽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寶玉,何能下筆?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顰兒之意。俟看過玉兄後文再批。”噫嘻!阻餘者想亦《石頭記》來的?故擲筆以待。】

當脂硯齋讀到葬花吟的時候,舉筆再四也不能加批。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到,加註批語也是有某種需要的,否則就完全可以不批。

此時卻有客人在一邊看著,並且說“先生身非寶玉,何能下筆?”可見二人沒有那麼熟悉。

這個脂批,就表明寶玉的後文,是如何發展,他們也是不能確定的。

脂批很明確,說的是寶玉後文,再次確定了葬花吟的主角,就是寶玉,而這個來客口中的寶玉,非賈寶玉,乃是甄寶玉。

脂硯齋所在的世界,是真實的世界,賈寶玉所在的,是幻境。這二人,也是如葬花人與花魂鳥魂一樣,不在同一個空間。

真假寶玉不在同一空間,所以二人相見,只能透過夢境,這個夢猶如照鏡子一樣,雙方都看到了一個與自己一模一樣的寶玉。

因此賈寶玉雖然假,但是事情卻是現實世界的寫照。

詩中受風刀霜劍摧殘的花都是指向寶玉,而非黛玉。

因為在當時,黛玉的結局已定,不必等待黛玉的後文,相反的是寶玉之後文,會有哪些文章,作者們也不能確定。

因此擲筆以待,這等待的,就是歷史的發展走向。

不懂葬花的真實內情,如果覺得葬花太過矯情,太酸,為何不去做些實事!

這還是一個入世的心態,就是既然世界不好,我們就要參與進去改變她,讓她變好。

這裡我們要明白的是,作者們已經是入世失敗,天下是滿清的天下了,他們正是不願屈服於現實,才選擇了“避世”!

結合全文與歷史來看,黛玉葬花吟這首詩,不是一種無病呻吟,而是作者亡國之後,對生命發出的悲憫之音。

縱然封建社會都有它殘酷的方面,改朝換代都是歷史現實,但是車輪滾滾之下,不是必須將前面的路人全部碾壓至死的,完全可以更尊重生命。

同樣是對待弱小的生靈,寶釵對於蝴蝶是撲來玩耍,黛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