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按照“玉”代表明,“金”代表清來解釋的。

那麼這隻雀兒,就包括了明與清兩方的人員了。玉頂,就是明軍所戴的白冒,金豆,就是清軍帽子上的頂珠。

寶玉道:“多少錢買的?”

賈薔道:“一兩八錢銀子。”一面說,一面讓寶玉坐,自己往齡官房裡來。

寶玉此刻把聽曲子的心都沒了,且要看他和齡官是怎樣。只見賈薔進去笑道:“你起來,瞧這個頑意兒。”

齡官起身問是什麼,賈薔道:“買了雀兒你頑,省得天天悶悶的無個開心。我先頑個你看。”說著,便拿些穀子哄的那個雀兒在戲臺上亂串,銜鬼臉旗幟。

當時社會上有一種用鳥雀來進行的一種街頭雜耍,在古畫裡能看到,他們訓練過的鳥雀,能銜鬼臉旗幟,聽口令行動,這雀兒此處其實就是比喻軍隊的,軍隊聽從號令,主要就是依靠旗號。

當時的軍隊是以人頭記戰功,所以擊殺了敵人要把人頭帶上。戰鬥激烈時,來不及收拾有時就以嘴叼著人頭衝鋒,所以這種鳥雀銜鬼臉,就和當時打仗計程車兵一樣。

眾女孩子都笑道“有趣”,獨齡官冷笑了兩聲,賭氣仍睡去了。賈薔還只管陪笑,問他好不好。

齡官道:“你們家把好好的人弄了來,關在這牢坑裡學這個勞什子還不算,你這會子又弄個雀兒來,也偏生幹這個。你分明是弄了他來打趣形容我們,還問我好不好。”

齡官是十三家下面的將領,那鳥雀是來形容他們的,繞了一圈就還是隱喻下面的軍隊。

齡官說的“你們家”,就是賈薔的賈家,賈府把十二個小戲子買來,關在梨香院裡,就是說賈府代表的統治階級把百姓們,抓來變成了現在沒有自由的軍隊,離開家鄉年年作戰,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牢坑。

梨香院諧音是離開家鄉的地方,十三家裡大多是三陝流民與河南人,他們背井離鄉作戰幾十年,此時終於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大都產生了思鄉之情。

此時面對清軍的重重包圍,也沒有什麼勝利的希望,再打下去,結局就是個死,所以齡官其實是在心疼底下的軍士。

賈薔聽了,不覺慌起來,連忙賭身立誓。又道:“今兒我那裡的香脂油蒙了心!費一二兩銀子買他來,原說解悶,就沒有想到這上頭。罷,罷,放了生,免免你的災病。”

【蒙側批:此一番文章為畫薔而來薔之畫為不謬矣。】

說著,果然將雀兒放了,一頓把將籠子拆了。

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又加上三峽兩岸的大山裡生活困難,錢糧沒有所出,連續的被圍剿,將士們又思念家鄉,下面計程車兵已經是無力再戰了。

所以十三家裡各家首領,願意投降的,把這“牢籠”拆了,選擇了投降,他們是王光興,馬騰雲,塔天寶,黨守素等人。

不願意投降的劉體純,郝永忠,袁宗第等將領,也讓願意投降的屬下,帶著士兵投降了。

1663年,清康熙二年,十一月,總兵羅茂童向清軍投降,十二月,總兵馬進玉,王之炳投降,隨後,總兵武自強,楊洵,劉英昌等人,相繼率領十三家之下各營士兵,向清軍投降,走出大山。

明軍有投降的,也有不願意投降的,所以這雀兒有玉頂,也有金豆。

齡官還說:“那雀兒雖不如人,他也有個老雀兒在窩裡,你拿了他來弄這個勞什子也忍得!今兒我咳嗽出兩口血來,太太叫大夫來瞧,不說替我細問問,你且弄這個來取笑。偏生我這沒人管沒人理的,又偏病。”說著又哭起來。

這是下面的將領在向各家首領訴說將士們的困難,缺衣少糧的他們,在大山裡打游擊,病倒的自然不在少數。

賈薔忙道:“昨兒晚上我問了大夫,說不相干。他說吃兩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