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秦可卿判曲解析(第2/3頁)
章節報錯
貌,是指明朝在探索全球之後,建立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大全球貿易體系,即秦可卿代表的大明與各朝貢國。
這時明朝發現,放眼整個世界,天下最發達,最繁榮昌盛的地方,就是自己,其他地方都太落後了,根本無法對自己形成威脅,所以就仗著自己是大明,放鬆了警惕、進取之心,開始享樂起來。
這樣的話,作者把賈府的敗落,追溯到秦可卿身上,就非常合理了。
箕裘頹墮皆從敬:舊時指兒孫不能繼承祖業。箕是簸箕,裘是皮袍。
《禮記·學記》裡就曾有記載:“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意思是說,善於冶煉的人家,必定先要子弟學會縫補皮裘,為燒陶瓷,修補器具做準備。
善於製作良弓的人家,必定先要家中子弟學會製作簸箕,為將來能夠熟練的弄彎木竹、獸角作技術準備。
後人因此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業,箕裘頹墮,就是指沒有子孫來繼承祖宗的家業,技術。
判詞裡的“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就代表了作者的歷史評價,即雖然榮國府也是沒有繼承家業的子孫,但是造成衰敗的根本原因,還是要追溯到寧國府來,即“箕裘頹墮皆從敬”。
也就是從嘉靖皇帝就已經開始了,最終的根本開端還是到秦可卿身上,釁字是其中關鍵字眼,就是殺戮的起始,是在賈珍身上,也就是作者所刪去的“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一節。
上回說過,秦可卿的“淫”字,就是諧音“銀”子,“淫喪”兩個字就指向了賈府喪失了對“銀子”的掌握,事實上,明朝就是亡於財政崩潰,沒銀子。
靖藏本第十三回有批語:老朽因有魂託鳳姐賈家後事二件,豈是安富尊榮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雖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刪去“遺簪”、“更衣”諸文,是以此回只十頁,刪去天香樓一節,少去四五頁也。
從批語可見:秦可卿託夢鳳姐這件事是作者編出來的,並不是如其他情節一樣依據歷史現實改編,否則批語就不會說“其事雖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
另外,對於刪去的“遺簪,”“更衣,”等情節,以往的推斷並不合理。
八七版電視劇根據曹學的推斷,拍攝了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的情節,秦可卿與賈珍爬灰被丫鬟發現,並因遺簪坐實了這件事,秦可卿羞憤自縊。
其實秦可卿與賈珍的事,早在第七回焦大醉罵時早已人盡皆知,在場的賈蓉與王熙鳳,尤氏等人並沒有什麼反應,書中也從來沒有寫過秦可卿對此事有任何看重。
她在領寶玉進屋的時候,有老嬤嬤提出不妥時,她表現的也是毫不在意,所以我們不應該想當然的,就認為她會突然變成大家都以為的,心中所想象的一個貞潔烈女的樣子,而是應該尊重作者的描寫。
所以刪去的“更衣,”“遺簪,”等情節,並非如此。
我們根據歷史原型反推過來,可以斷定,這應當是在秦可卿死後發生的,而並非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是在死前。
賈珍隱射的是女真人,秦可卿代表的大明建立的“天下”。我們知道大明王朝滅亡之後,女真人入關奪取了天下,實行剃髮易服的政策,明朝原來的服飾被清軍換去,頭上所戴的簪子,也被禁止,棄用。
所以原文寫的應該是在秦可卿死後,賈珍換去了秦可卿的衣服,拔去了她頭上的簪子。這就是原文裡的“更衣,”“遺簪,”等情節。
所以畸笏叟才會悲切不忍,姑赦之,因命芹溪刪去“遺簪”、“更衣”諸文,刪去天香樓一節。
在《好事終》曲子的後面有脂批:
【甲戌雙行夾批:是作者具菩薩之心,秉刀斧之筆,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