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現實、抗爭與無奈、殘酷與溫暖、失去與收穫等。

餘化的這篇《十八歲出門遠行》受到了卡夫卡的影響,在荒誕中展現世界的真實。

2006年,今何再寫了一篇《中國式青春》。

主人公叫做李向陽,是一位生在中國的超人,這是一個有關李向陽和丁丁的故事。

林子軒覺得寫的比《悟空傳》要好,至少他以為自己看懂了,並且感慨頗深。

以上都是描寫青年人如何面對現實世界的小說,是抗爭還是妥協?

我們該度過一個怎樣的青春?

1962年,鮑勃迪倫一曲《隨風飄蕩》在全美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

美國整個六七十年代,被稱為&ldo;垮掉的一代&rdo;的美國叛逆青年,彈著老吉他,哼唱著這首為反對越戰創作的曲子,在懷疑中重建新的文化。

1994年,電影《阿甘正傳》上映。

已經青春不在的&ldo;垮掉的一代&rdo;和所有美國人一起,沖入電影院裡看著這部電影,一遍又一遍聽《隨風飄蕩》,隨著那些鏡頭回顧著他們青春時的每個記憶片斷。

他們覺得自己就是跟在阿甘身後的那一群人,不停息地跑過了自己的青春時代。

當他們回顧往事時,他們會這樣說,我這一生永遠在路上,也永遠沒弄清自己要去哪裡,至於理想,我從來不知道那是什麼。

回到《麥田裡的守望者》,霍爾頓冷眼看著這個世界,覺得自己是個旁觀者。

他沒有什麼生活的動力,這世上能讓他動感情的時候不多,除了在大雨中看妹妹騎著她心愛的木馬。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