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2/2頁)
章節報錯
,胡拾和魯訊都是新文化的倡導者和參與者,他們是精神領袖。
在胡拾身邊聚攏著一批有歐美留學背景的文人,比如陳錫瀅和徐至摩,他們後來創辦了《現代評論》。
而魯訊身邊的人則大多有在日本留學的經歷,或者是他的學生,這就是文學研究會的班底,包括後來的語絲派。
不過此時新文學剛剛開始,眾人想的是如何把新文學發展起來,沒有那麼多的矛盾。
兩個圈子的人物互動往來,頗為和睦。
隨著新文學打下了根基,站穩了腳跟,由於教育背景和政治主張的不同,矛盾開始激化,這是二三十年代文壇論戰興起的主要原因。
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打江山的時候大家齊心協力,一旦打下了江山,就開始爭權奪利了。
就在雙方矛盾將要激化還沒有激化的時候,突然從日本冒出來一個創造社,想要在新文學的領地分一杯羹,且大有挑戰前輩的架勢,太過於囂張。
這如何能忍?
只是郭沫偌針對的是林子軒,如果林子軒自己都不出頭,那其他人也師出無名。
好在林子軒沒有讓人失望,果斷進行了反擊。
如此一來,他們就能給這個新興的創造社一個教訓,分分鐘告訴他們怎麼做人。
不說周氏兄弟和郭沫偌本來就有矛盾,也不說胡拾和林子軒是校友,只說此時文壇的大環境,郭沫偌的做法就得罪了北平的文壇。
這也是後來創造社和文學研究會死磕的原因之一。
林子軒不像郭沫偌,背後有創造社,背著一個靶子。
他沒有派別,既和胡拾是校友,又得到了周氏兄弟的力挺,支援他的人自然不少,關鍵是他自身有才學,寫出來的詩作質量上乘。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