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不介意被英國政客利用,他要的就是擴大影響力,給英國政府施壓。

這是他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

因為有了媒體的宣傳,他的這首詩歌被廣為流傳。英國文壇才想起林子軒最早被人所知正是因為他詩人的身份。

託馬斯艾略特對林子軒的詩集《一代人》頗為推崇。

他坦誠自己那首震驚歐洲詩壇的《荒原》的寫作靈感正是來自於林子軒的詩歌。

還有林子軒寫作的那首《再見。康橋》,成為抒情詩歌的典範。

英國是個出詩人的國度,拜倫、濟慈和雪萊都是偉大的詩人,英國人對於詩歌的熱愛和對於戲劇的熱愛一樣的強烈。

這首帶有象徵主義彩的詩歌一下子在倫敦的文學圈裡風靡起來。

愛國詩歌在任何國家都是長盛不衰的題材,但想要寫好並不容易。

這首《我愛這土地》飽含深沉的感情,特別是最後兩句升華了主題,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林子軒在英國的所作所為透過各種方式傳回了中國,有留學生發回國內的電報,還有記者的報導,在國內媒體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事實上。在此之前,國內報紙上出現了一些攻擊林子軒的聲音。

五卅慘案發生後,林子軒一直較為低調,等到永珍書局和電臺被查封,更是很難見到他的身影,也沒有寫出什麼文章。

當全國媒體都在譴責和抗議租界當局暴行的時候,作為文壇領袖人物竟然毫無作為。

這讓不少人頗為失望,認為林子軒是害怕了。

六月底,林子軒離開上海,前往美國,更是被針對他的人解讀為出去避風頭了。

於是,報紙上陸續出現了一些指桑罵槐的文章,批判林子軒的行為是對外國人的軟弱和妥協,是投降派,是文人的恥辱。

這種不利的言論到林子軒在美國演講中國夢的時候稍稍停頓了一下。

但隨即就有人抨擊林子軒只會空喊口號,沒有實際行動,走的是妥協路線。

這些攻擊林子軒身在美國,並不知情。

在上海的時候,他忙著趁書局被查封,沒人打攪的時機印刷《高堡奇人》,對外界不怎麼關注,隨後來到美國,更是沒辦法瞭解了。

那些攻擊他的人大多是以往論戰的敵人,其中攻擊最兇的正是郭沫偌。

這段時間郭沫偌在上海非常活躍,帶著一批人寫了不少文章,和各方論戰。

正當他熬夜又寫好一篇批判林子軒的文章時,卻看到了剛剛出版的報紙。

上面是林子軒在英國的演講,以及那首《我愛這土地》。

郭沫偌沒想到,當他還在國內寫著不知道有沒有影響力的文章時,林子軒已經跑到敵人的老巢去發動攻擊了。

不論這種攻擊有沒有作用,兩人所站的高度就不一樣。

國內媒體對於林子軒孤身一人在英國和英國政府據理力爭的行為給予了一致的稱讚。

認為林子軒不愧是世界級的文學家,利用自身在西方的影響力發出聲音,為中國爭取公正的待遇,表現了中國人的尊嚴。

至於那些攻擊林子軒的人,這一巴掌狠狠的打在他們臉上。

林子軒對這些事情仍然不知情,正是這種不知情,才讓那些人更為受傷,無論你們怎麼攻擊,人家根本就不在乎,還能在不經意間發出致命的反擊。

這正是無招勝有招。

此時的林子軒正在倫敦和英國的戲劇家蕭伯納會面。

☆、第二百八十九章 對待諾獎的態度

蕭伯納是英國著名的現實主義戲劇家。

民國初年,對中國話劇產生重大影響的西方戲劇家就是易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