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八月底,徐至摩給林子軒寫了一封信。
新月社的成員和胡拾一夥人準備創辦一份綜合性的雜誌,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科學、教育、文藝諸方面,以論文為主。
《新月》雜誌偏重於詩歌,這本雜誌則偏向於政治和文藝評論。
雜誌倡導言論自由,具有西方自由主義色彩,參與者大多都有歐美留學背景。
原來他們發表評論的雜誌叫做《太平洋》。
《太平洋》雜誌創刊於1917年3月,以政論為主,文藝為副,每月一期。
其成員大多是留學英國的學生,是一個具有濃厚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團體。
現在《太平洋》辦不下去了,這批人準備和創造社的鬱達浮聯合起來,創辦一份政治和文藝相結合的刊物。
在北平,英美派和留日派終於攜起手來,這份刊物也就是後來的《現代評論》。
事情的經過說起來較為複雜,是不少人從中牽線搭橋的結果,徐至摩是其中之一。
在信中他還提到了凌淑華,推薦了凌淑華的文章,準備刊登在《新月》雜誌上。
林子軒在北平的時候見過這位燕京大學的才女,多才多藝,善於繪畫,出身頗為顯赫。
周作仁是她的文學導師,魯訊給她的小說寫序文,她還在家中的府邸招待了泰戈爾,絕對稱得上是北平的名媛。
然而,北平有一個林徽茵,就沒有其他名媛出頭之日了。
泰戈爾在北平期間,《晨報》發文感嘆&ldo;千金麗質,與泰氏周旋者,林女士一人而已&rdo;。
凌淑華對此極為不滿,就寫了文章反駁:&ldo;中國女子與泰氏周旋者,確不止林小姐一人,不過&l;麗質&r;與否,不得而知。但是因她們不是&l;麗質&r;,便可以連女子資格也取消嗎?&rdo;
雖然詞鋒犀利,卻難免有酸楚之感,可見林徽茵在北平給其他女子造成了多大的壓力。
她和林徽茵這場女人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十幾年的時間,關鍵的人物便是徐至摩。
林徽茵離開北平不久,徐至摩就和凌淑華發展成了親密的文友關係。
☆、第二百四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
即便是社會各界不斷的呼籲和平,戰爭還是打響了。
1924年9月3日,江蘇宜興打響了第一槍,蘇軍首先挑起了戰火。
蘇軍原想一鼓作氣攻佔浙江長興,不料卻遭到浙軍的頑強抵抗,進攻受阻。
江浙戰爭爆發後,雙方主要在宜興、滬寧線、嘉定、瀏河、青浦五個方向展開激戰。
上海周邊到處都是戰場,唯有上海暫時安全,各地的難民紛紛朝著上海湧來,租界內的難民人數與日俱增。
上海總商會召集糧業公會,律師公會等數百人開會,商議妥善安置難民,平息糧價。
公共租界工部局佈告禁止江、浙兩軍進入公共租界,上海各國的海軍陸戰隊上千人登陸。
公共租界萬國商團總部因蘇軍進逼南翔緊急出防,北四川路一帶由日本海軍登陸巡道,楊樹浦一帶由美艦兵士擔防,靜安寺大西路至華界法華鎮一帶由英軍士兵擔防。
法租界義勇隊出防,保護租界安全,形勢陡然緊張起來。
林子軒參加了不少商會的會議,安置難民和平息糧價是最為緊要的事務,林家在上海有麵粉廠,自然要出一份力。
租界內還算好的,華界亂得不得了。
華界的難民有關係的早就進了租界避難,沒關係的只能在外等著,沒有租界的通行證敢硬闖,那些外國士兵真的會開槍。
這是林子軒第一次遭遇真實的戰爭,聽說和真的遇到是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