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創作的戲劇。

林子軒還記得後世這部電影在國內放映時引起的轟動,從電影院裡出來的人幾乎沒有不哭的,當然隨著後世影視劇中苦情戲的泛濫,國內觀眾漸漸習以為常了。

但苦情戲一直都有市場,歷久不衰,因為其中有導人向善,悲天憫人的情懷。

這部電影的情節在民國時期較為常見,也算是反應了社會問題,相信一定會引起觀眾的共鳴,催淚電影絕不是浪得虛名的。

林子軒甚至想到到時候在戲院裡賣毛巾一定可以小賺一筆。

1922年10月,徐至摩從英國歸來。

他先回了一趟浙江老家,然後就來到上海,和林子軒商議成立文學團體的事宜。

按照他的想法,這個團體要有一個核心,此時魯訊和胡拾都有自己的一撥人,只有林子軒在新文學的領域沒有派別。

有國內的文人認為,林子軒在走有別於魯訊和胡拾的第三條路。

徐至摩對此表示贊同。

他接受的是西方浪漫主義思想,對魯訊批判的態度並不認同,也不願意和胡拾一樣向著傳統文化靠攏,他要把西方的文化交流方式帶入中國。

他要聚攏一批國內頂尖的知識分子,用西方的思維和視角來看待如今的中國。

徐至摩覺得以林子軒目前在新文學中的地位,以及在西方人中的影響力,可以做這個團體的核心,這不是他妄自菲薄,而是實事求是。

而且,林子軒有自己的報紙和出版社,可以發表和出版這個文學團體的書籍。

新文學從來都是小眾的。

郭沫偌的創造社想要出版書籍為什麼那麼難,和泰東書局談判了那麼久才出版了《女神》,這是因為這類圖書沒有什麼銷量。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