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林子軒對此不抱太大期望,他的心態很平和,只要活著,總有獲獎的那一天。
1927年10月8日,魯訊從廣州來到上海,和許廣評住在閘北區虯江路景雲裡23號。
他們對外宣稱,說是許廣評幫魯訊校對文稿,魯訊住二樓,許廣評住三樓。
許廣評對此頗為坦誠:&ldo;關於我和魯訊先生的關係,我們以為兩性生活,是除當事人之外,沒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縛,……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們不是一切的舊禮教都要打破嗎?&rdo;
就這樣,林子軒、胡拾和魯訊都在上海生活,只是他們的交往變少了。
每個人身邊都聚集著一批文學青年,把三人當作導師,走著不同的道路,並且漸行漸遠。
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
☆、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重要的一場演講
1935年10月12日,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佈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林子軒。
林子軒獲獎的作品為《1984》。
獲獎理由是:他以深刻的洞察力,無與倫比的寫作才華,冷峻的筆鋒,表現了世界的困境和對未來的擔憂。
進入30年代,隨著林子軒寫出一部部經典小說,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呼聲越來越高。
這給諾貝爾評選委員會很大的壓力。
以前還能以林子軒年輕,寫作的小說大多以西方為背景,富有爭議性等理由來拒絕。
可隨著《京華煙雲》、《圍城》、《蘇菲的世界》、《等待戈多》、《五號屠場》等一批小說在西方的出版,那些理由已經不再成立。
每年到了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時間,林子軒都是備受矚目的人物。
一旦獲獎者不是林子軒,評選委員會就會遭到媒體的批評,讓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鬱悶不已,他們是無辜的。
或許是真的不想忍受這種壓力,在林子軒35歲的這一年,評選委員會選擇了林子軒。
訊息傳到國內,媒體沸騰,這是中國文化界的巨大榮譽。
相對於媒體的狂歡,林子軒卻高興不起來,他此時出國領獎將會有極大的危險。
由於這些年和日本的鬥爭,日本已經不止一次的企圖刺殺他,在上海投靠日本人的漢奸甚至成立了專門針對他的機構。
林子軒只有在法租界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
日本只是其一,上海的各國情報機構都在監控著林子軒的一舉一動。
自從《高堡奇人》被各國重視一來,尋找這本小說作者的行動一直都在進行之中。
美國情報機構剛開始以為《高堡奇人》出自美國人之手,調查重點放在了生活在洛杉磯的美國人身上,後來有位語言學家仔細分析了小說的手稿。
他認為這部手稿的用詞造句有著東方人的習慣。
於是,美國情報機構在國內十所大學裡做了一個實驗,讓來自日本、中國和印度的留學生分別寫一篇文章,內容不限。
他們以此來分析東方人和西方人用英語寫文章的不同點。
中國人習慣了寫文章的時候在腦海里先出現中文,然後把中文翻譯成英文。如此寫出的英文就帶著中文遣詞造句的特點。
透過大量的對比,美國情報機構把東方人列入了調查之列。
因為《高堡奇人》裡有大量日本人的內容,他們把調查重點放在日本人身上。
隨著林子軒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少美國媒體把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論文拿出來熱炒。
事實證明。林子軒的論文非常出色,美國的確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這說明林子軒不僅擁有寫作天賦,在經濟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