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沉中型以上軍艦一至兩艘。不打則已,打則必殲,以證明我海軍之實力。
為了落實毛主席的指示,奪取大陳島附近海域的制海權,“前指”進行了精心的謀劃。
要在海上作戰,首先須有渡海的艦船。
1954年11月21日,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陶勇在關於解放一江山島的作戰會議上,對軍區海軍艦船修造部的部長任秀生說:“秀生同志啊,你這個部長是專管船的。這次渡海作戰既然哪一條也離不開船,那就哪一條也離不開你們這個管艦船的部啊!特別是要馬上徵用一批民船,大概100條左右吧,立即將它們改裝成適合我軍航渡、作戰之用。我知道,民船多破舊失修,又徵、又改、又修,困難肯定比較多;更要把在修必用的艦船趕修出廠,在用的艦船條條都要檢查、修好,條條都要做到‘開得動,打得響,聯得上’……。時間只有兩個月,而且只能提前不能拖後!任務很重啊……可是,要知道,完成不好這個任務,就談不上攻佔一江山島!”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奪取制海權(3)
任秀生心中不由得一震。他暗自大致估算了一下,預計需要修理、改裝四五百條船。任秀生和部裡的同志們聞風而動,立即組織起“找船小組”來了個“千里尋訪”,沿江沿海地找,終於在華東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援下,僅用一個多月就順利徵用和改裝修理了原美軍留下的大型登陸艇(俗稱“大開門”)、一批美式LCM小型登陸艇(俗稱“小開門”)等各類艦船139艘。
張愛萍是在洪澤湖和長江上打過仗的將軍,自然懂得戰船對水上作戰的意義。當年第10兵團在登陸金門島的作戰中,因輕視船隻準備以致造成全軍覆滅的慘痛教訓,更是時刻啃噬著他的心。如今,他聽了陶勇報告的情況,知道找大廠修理是件頗麻煩的事,便親自到上海去求援。
張愛萍原是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駐上海吳淞時,同市委、市政府、各大公司、大工廠都關係密切。當此火急火燎時刻,由他出面去上海求援,自然能得到天時地利人和之利。
張愛萍趕到上海後,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親自接見。這位鼻子明顯較大的“一路諸侯”呵呵大笑著說:“哎呀,我們的張大司令、詩人將軍駕到,必有大事吩咐啊!”
張愛萍也笑答:“無事不登三寶殿。當年赤壁之戰,諸葛亮找老天爺借東風。我這回來上海,不借東風,是專門向上海市委、市政府討船的啊!”
柯慶施問明情況,便拿起電話:“找阿丕!”
阿丕是市委書記陳丕顯的暱稱,也是張愛萍在蘇中時期的老搭檔。
柯慶施、陳丕顯、張愛萍3人商量後決定:將上海的三廠、三司、三局,九家大戶的頭頭統統邀來,緊急會商修理戰船的事。所謂“三廠”指的是上海江南造船廠、上海造船廠、求新造船廠,“三司”是中國石油公司、上海打撈公司、 “拆船公司”,“三局”則是上海港務局、郵電局、海運局。上海人只要聽見這九戶的鼎鼎大名,便會說“了得”的。九家大戶頭頭聽說是市委書記發話“緊急支前”,又有張愛萍司令出馬求援,當然便是一聲:“篤定。”
九家實力雄厚的大戶,器材充足,技術齊全,人才濟濟,一聲令下,只花了7天時間,便把一大批破爛貨,整修得煥然一新。
張愛萍登上一艘登陸艇檢視,卻發現這些美式登陸艇安裝在艙蓋上的那挺重機關槍,射角偏高,只適宜遠距離發射,而當登陸艇搶灘前放下大鐵門時,對敵人海岸線上的低矮火力點卻無能為力。
有些原先徵集來的登陸艇早已挪作他用,不很適應作戰,張愛萍等“前指”首長便親自到造船廠向工人群眾作動員,並實行各級領導帶頭下廠、上艦,蹲到生產第一線,同職工、艦員同吃、同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