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集《妙法蓮華經》(第1/7頁)
章節報錯
己二、頌請答 分二
這一科是《法華經》二十八品當中的第一品,就是序品。序品當中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佛陀的放光、現瑞。佛陀在白毫當中放出一道的光明,然後再從光明當中現出十法界染淨的因果的相貌。也就是說,他整個思想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光明,第二個是相貌。光明所代表的是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相貌就是因緣所生法,有凡夫的雜染緣起,有聖人的清淨緣起,這些染淨的各式各樣的緣起。
我們在這個地方首先要認清一個觀念,就是說,這一道光明——所謂的一念心性,跟這些差別的相狀——所謂的因緣所生法,它們兩個到底是什麼關係?你把這個關係弄清楚了,你就知道彌勒菩薩跟文殊菩薩之間的問答的核心思想在哪裡。
光明跟相狀的關係,它有兩個不同的角度:
從佛陀的角度,佛陀的心是向內安住,所以他是住在一念心性。佛陀從一念心性的角度來看這些緣起的因緣果報,他認為這件事情是一碼事,它們兩個本來是一個東西,體用的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迴光返照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當體即空就是一念心性,當體即假就是十法界十如是。所以,我們如果是從內觀的角度,光明就一定含攝相狀,相狀也不離開光明。這是第一個角度。
第二個角度就是,我們今天如果是向外攀緣,站在因緣所生法來看光明,那麼這樣子來看就是兩碼事,光明跟相狀就沒有關係了,就是凡夫的迷真起妄。
就是,我們墮入因緣所生法以後,迷失了真如本性,取而代之變成什麼呢?變成顛倒妄想。就是,我們凡夫在娑婆世界裡面流轉,那種清淨的本性失掉以後,我們的心中變成全部是妄想。從妄想的角度,雖然我們佈施、也持戒、也忍辱、禪定等等,但是我們看真如本性,我們就是:哦,這是佛陀專有的,我可不敢承當我有佛性,我可不敢說我跟佛陀是站在同一個平臺!所以,從我們凡夫打妄想的角度,我們看佛陀,那叫一個萬德莊嚴;那我們呢?我們叫做業障深重。所以我們對佛陀只能抱有一種皈依的心、讚歎的心,我們覺得佛陀離我們非常遙遠。這個就是我們的角度。
那麼佛陀看我們,這角度就不一樣了。佛陀看我們是一家人。
所以這個地方思想就有偏差了。也就是說,一個是佛陀的知見,一個是凡夫的知見,那麼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佛陀就看得出來,這件事情該解決,那麼佛陀就必須要出世說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佛陀意思就是說,怎麼樣把凡夫的知見轉成佛陀的知見。佛陀出世只做這件事情。
我們從本經來看佛陀採取的辦法。怎麼轉凡夫的知見入佛知見呢?
我們從相狀來看。他那個相狀,第一個,出現六道輪迴。
為什麼佛陀會出世?因為有眾生,因為眾生的痛苦跟善根。
所以佛陀出世以後,他第一個先講《華嚴經》。當然,《華嚴經》這些當機眾都是根熟菩薩,所以佛陀稍微帶動一下,直接講十波羅蜜,就直接讓他們從假入空,或者攝用歸體,就把這些大地菩薩、法身菩薩,直接帶入到這道光明去了。就很簡單,一次到位。
佛陀度完法身菩薩以後,就開始面對凡夫眾生了。佛陀就把這種千丈的報身收起來,現出丈六的比丘相,陪著我們成長,所謂的八相成道。其實佛陀一開始成道的時候,我們看《法華經》的意思,佛陀也想要比照聖人的方式,把我們從六道輪迴直接拉到光明。後來佛陀發覺做不到,因為我們凡夫有個問題。
我們落入輪迴,迷真起妄以後開始打妄想。這個妄想一打,不得了,打了多久?打了無量劫。每一個生命,做螞蟻的時候也打妄想,做人的時候也打妄想,做天人也打妄想。這個日積月累的妄想七打八打,欸,他也打出一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