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故,就障礙自己的智慧,所以“盲瞑無所見”,就產生盲點。這個盲點就是沒有理由。你看這隻牛,它為什麼愛尾巴?它也沒理由,這是一種習性。所以,這個煩惱為什麼叫無明呢?就是它沒有理由。

就是說,我們今天追求離苦得樂,是有理由的。我們不喜歡痛苦,喜歡追求快樂,這個是合理的。但是你今天為了追求短暫的快樂,卻承受無量的痛苦、輪迴的折磨,這個是不合理的。就是說,人生是苦多樂少,是得不償失,但是每一個人來生還想繼續來。所以這個是不合理。快樂很少,痛苦很多,但是人們繼續想輪迴,這就是盲點。他已經是沒辦法講道理了,這就是煩惱濁。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這個是見濁。有邪見的人,對佛陀的功德跟斷除煩惱的正法沒有興趣,而深入斷常二見。“以苦欲舍苦”,想要用無益的苦行來解決痛苦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隻用苦行能解決的,必須有正確的方法。這就說明,外道的無益苦行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佛陀“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這個意思就是說,為什麼佛陀出世以後把“安隱眾生故”當第一目標?因為眾生的時間很短,他已經把自己的人生搞得壽命很短、煩惱很重、邪見又很深,作為佛陀只能先保住他的人身。這個是現實考慮。

這個地方,五濁,尤其是見濁,諸位你去看看印度佛教史,你就知道佛陀出世的時期是什麼情況。那叫一個充滿邪見,外道熾盛,有九十六種宗教。這種宗教有兩個重點:一個無因緣論,一個邪因緣論。

第一個,無因緣論。就是人生沒有理由,人生的快樂跟痛苦都是偶然,所以人生只有一個重點,就是及時行樂,想辦法在你人生的每一段時間讓自己快樂,叫做無因緣論。

第二個是邪因緣論。我們的快樂是天神賜給的,所以人生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天神是不是要賜給你快樂。我們只能向天神大梵天禱告祈福,這個就是人生的理由。當然這個有理由,但是這個理由是邪見。

所以佛陀在這個情況下只能講正因緣境,不能講真如本性,就是諸法因緣生。它不是無因緣,也不是邪因緣,每一個生命都是因為我們的身口意的造作創造出來的,跟別人沒有關係。所以佛陀這個時候先把真如隱藏起來,先談諸法因緣生,是因為當時的環境不得不如此。“安隱眾生故。”

子二、頌施設方便分二

醜一、念用大乘擬宜不得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痴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並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贊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盤

這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本身已經垂垂老矣、即將入滅,他回顧自己當初成佛的時候是怎麼想的,他有一段自己的回顧。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是怎麼回顧他當初成佛的情況。這個地方有四段:

第一個,說明佛陀的深入思惟。他說,“我始坐道場”,正當我三十歲在菩提樹下一念相應成佛的時候,一開始並沒有馬上度化眾生。我做了兩件事:觀樹、經行。我那個時候對菩提樹心生感恩,因為有菩提樹的遮蔽,讓我能夠一念相應成佛,我對樹生感恩心。然後,我在樹的邊緣經行。經行幹什麼呢?在三七日當中思惟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因為這不是單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