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75集《妙法蓮華經》(第2/7頁)
章節報錯
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只劫,在大通智勝佛的時候,你在那個時候出世。我們那個時候同時出世,你接受《法華經》的教育。
記住,這個很重要!諸位!我們從經文來看,從成佛的角度,你接受阿含的教育、方等的教育、般若的教育,都沒關係,法華教育最關鍵,因為你曾經成就一種權實不二的概念。這對成佛來說是意義重大的,後面會說到。聲聞人在那個時候接受法華教育以後,已經發了菩提心了。但可惜,他還是凡夫,他只有解悟,所以他死亡以後,墮入輪迴以後,因為在生命的輪迴當中,就把這種知見給忘了。
但是,我們說過,真如是眾生本具的,你只要回過一次家,你跟一般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在這個無量劫輪迴當中,當然生過很多的痛苦,也去過三惡道,也享過人天的快樂。這麼經過以後,到了今生跟釋迦牟尼佛再一次相遇的時候,甚至於進入了外道,所以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時候如果不出手,他們即將生起邪見。所以佛陀怎麼樣呢?先用二乘法把他們穩住,先讓他們成就聖道,然後再重新講《法華經》。也就是說,從他的生命經驗的記錄來說,他不是第一次聽《法華經》,他等於是再一次的複習;他也不是第一次發菩提心,他只是把他過去的菩提心重新給接上、給續上而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所以,當佛陀把聲聞人無量無邊劫以來的生命的歷史全部講完以後,二乘人沒話說了。你心中還有什麼疑惑嗎?你認為發菩提心很難,可是你過去生就做過了。所以這段的生命經驗,對聲聞人來說,是讓他們建立了很大的信心。
所以,因緣說是針對鈍根人。就是說,你除了講道理以外,你還得把我的人生經驗,過去的生命經驗,講清楚,你要證明我有發菩提心的條件跟能力。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說因緣說——來輔佐只是智慧說的不足。
這一段的往事有三段因緣,第一個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他有兩段,一個是成佛。蕅益大師的判教,把這一段因緣叫做遠由。雖然佛陀出世,會讓我們禮拜、讚歎、供養,但是從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來說,他是比較間接的,人的住世是比較間接的。重點在於法,佛陀必須說法,這個對我們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來說,是比較直截了當的,叫近由。所以,前面講到大通智勝佛的成道,這以下就正式說明大通智勝佛的說法。
子一、轉半字教法 醜一、正轉教法;醜二、聞法得道
這說法,他是先轉半字教法。半字教法就是小乘的阿含時,他講《阿含經》。阿含時為什麼是半字教呢?因為它這個義理沒有講明白,就講一半,因為《阿含經》只講空,它沒有講不空的中道實相,沒有講真空妙有,這個觀念講一半,所以天台宗把它叫做半字教,這個義理講一半。
醜一、正轉教法 分二:寅一、先明四諦法;寅二、次明因緣法
這個地方有兩段。看第一段,醜一的“正轉教法”。正轉教法當中有四諦跟十二因緣,先明四諦法。
寅一、先明四諦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按照蕅益大師的說法,按正常程式,大通智勝佛是應該先講《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蕅益大師說,他這一段省略了,因為二乘人的根機,當時是不能接受《華嚴經》的,所以就把這一段省略了,就直接從阿含時說起。
大通智勝佛在受了十方諸梵天王們跟十六王子的請法以後,講完《華嚴經》就講“三轉十二行法”。這個三轉十二行法就是三轉四諦法門,四諦每一個都有三轉,三四十二,就十二個行法。這當中與會的大眾,沙門、婆羅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