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菩薩,這種名言會讓你產生智慧,那是佛陀的名言、祖師的名言。假觀的名言不是一般的名言,那是會增上的。

【學員】是。弟子這邊的問題是說,因為前面會有一個空觀的基礎,所以當我在提這個名言的時候,我是不是不能跳過空觀那一段?

【師父】對,不能跳過空觀。

【學員】我會有一個明瞭性,有一個明瞭性在那邊思惟道理。那如果我思惟的過程裡面,思惟思惟我有一點喪失了那個覺知、那個明瞭性,我變成好像隔一段時間才突然醒過來,說:啊,我剛才思惟這個名言的時候,好像喪失了那個明瞭性。

【師父答疑】你怎麼會喪失明瞭性?你沒有明瞭性你也不會思考了。明瞭性不可能喪失。你看阿羅漢就沒有明瞭性,阿羅漢就是空、無相、無願,他整天就是也不起煩惱,也不發願求生。什麼發願,什麼成佛,他什麼都沒有,那就是喪失明瞭性了。你凡夫怎麼會喪失明瞭性?不可能,你也沒那個本事喪失。喪失也要有點功力呀,是吧?不可能喪失明瞭性。我們是明瞭性跟妄想打成一片,那個明瞭性就是一種妄想的明瞭性。

我們凡夫你不要怕喪失明瞭性,一般老參比較有可能。老參空觀修得太厲害,尤其那個修無常斷滅空觀的人,明瞭性會破壞。但你一個初學者,你不要擔心喪失明瞭性。你擔心有沒有離相,這個比較重要。

【學員提問】請問我們怎麼操作會變成滅相而不是離相?

【師父答疑】滅相就是說,這個人,比方說你兒子或者你女兒,他跟你的業緣太深了,你怎麼離都沒辦法離。你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有用!他就深深地烙在你心中,揮之不去。我沒辦法離,我可以把所有東西都離開,兒子女兒我離不開!好,那就要“治亂世用重典”。佛法也有權法,觀察它無常無我,它是痛苦的,它是不能掌控的,你只能用一種斷滅式的法來面對這個影像。

但是我提醒大家,這個偶一為之。這個影像你用一種不淨、苦、無常、無我,你把所有不好的名言都加在這個影像,它的確會消失掉。你要知道,我們的心性有一種情況,我們喜歡快樂。那我們一般為什麼會喜歡跟影像互動呢?我們認為它會給我快樂,我們一般一廂情願。那佛陀說,不對!它是不淨的,是苦的,是無常無我的。那我們凡夫會弄假成真,我們會把人生影像當做常樂我淨。那麼你透過不淨、苦、無常、無我,你去觀察某一個你特別喜歡的影像,這個影像觀久了以後,你看到它會害怕,會厭惡,甚至於逃避。沒關係,偶一為之可以。透過這種四念處的訶責,這個影像會慢慢地在你的心中遠離,慢慢遠離。但是這樣子只能夠偶一為之,如果弄多了會傷害菩提心。但是你沒辦法,你治亂世用重典,針對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你真的離不開這個影像,那你只好把四念處搬出來,對治止觀。當然我再強調,偶一為之,這個不是常法,但是你用得剛好,是可以。

,!

我們看第三個。

【學員提問】三,等覺菩薩和佛陀的差別,只是差一個成佛的因緣,這是要自己創造還是等待?

【師父答疑】因緣所生法沒有等待的,那是凡夫才在等待了,都是要去創造。

不過諸位!我們是這樣:我們成佛之道,前半段的因緣跟後半段的因緣不太一樣。前半段的因緣,我們一般是偏重在上求佛道,所以我們在相狀、造作的因緣的時候,比較以佛道、以淨土為操作的物件。就是我們一開始會跟佛結緣。懂嗎?就是從凡夫到初地,你的所觀境只能是佛陀,只能是阿彌陀佛的淨土。眾生的相狀要遠離。剛開始是這樣子,沒辦法,因為眾生相對你來說是熟境界。

到了初地以後就不一樣了。生命改變了,從上求佛道為主軸的空假中三觀,會轉成以下化眾生為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