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涅盤的快樂,我們淨土宗是為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所以我們剛開始修學或多或少帶有法執。如果什麼都不要求,你修行就沒有動力了,因為凡夫是“有所得”。他以前有有所得心。佛陀說,那你這樣,你把有所得的心放在三界火宅,那更恐怖;乾脆佛陀也創造一個假名假相,讓你有所得。所以佛陀就說,沒關係!這個法執我有辦法處理,我到法華會上“會權入實”,再來處理這個法執。所以佛陀一開始是這樣: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這個就是佛陀度化眾生的策略,就是反正先想辦法把你從三界帶出來。

帶出來以後,現在的問題就來了,就是從我空的智慧怎麼樣迴歸到心性。這個就是內觀的思想。

諸位!我們剛開始修學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仰仗三寶的加持。在三寶裡面最重要是法寶,因為佛是說法者,僧也是說法者,真正的皈依三寶在法寶。所以我們剛開始是依法力修學,產生法執。正常,而且是必須。但是後半段這個變成障礙了。這個時候,你會歸到一念心性的時候,你要觀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開始修“無所得”。所有的法只是在啟發內心的功德,它只是一個助緣,叫做借法修心。所以我們從解脫道而趨向於般若道的時候,就是要怎麼樣?“法法消歸心性”了!否則你就沒辦法成佛了。沒有一個人成佛是靠法力成佛的。靠法力可以讓你了生脫死,成佛是靠自性功德力。你要開顯內在的功德力,你開始要內觀,從外修而趨向內觀。

所以,《法華經》為什麼要“會權入實”?《法華經》告訴你一個觀念:所有的法門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開顯你自性的功德。只是剛開始佛陀沒有明確地說明,如此而已。這權法只是一個方便。所以從空性而悟入心性,這是一個從解脫道轉成菩提道的關鍵。如果你這個方法不會,你就只會解脫而不知道怎麼成佛了。等到你會歸到般若道的時候,就開始先萬行迴歸一心,然後再發起菩提願,一心緣生萬法,開始修方便道,修假觀,從空出假,這個時候開始莊嚴淨土、成熟眾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這是佛陀當初來到三界以後對弟子們的一個規劃,叫做兩階段式的教育,先成就解脫道,然後再對接到菩提道。

當然,這個是不得已的。理論上,從《法華經》的思想,你越早對接對你越好。為什麼有些人成佛快,有些人成佛慢?其實,我執影響的是前半段,真正法執影響的是後面兩大阿僧只劫。就是你這個人法執越重,你後面越難走。所以你看我們三大阿僧只劫,第一大阿僧只劫只是處理煩惱的問題,我執引生煩惱嘛;我們花了三分之二的時間處理法執的問題,就是你的智慧、你的胸量、你的格局、你的善巧。這個處理法執是很難學的,那要廣學無量法門,融會貫通。

以淨土宗來說,我們怎麼辦?我們怎麼樣把往生之道跟成佛之道對接?古德有一個偈頌說得好:“生本無可戀,死亦何須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這個地方也包括了權法跟實法。

我們先講權法。往生的人剛開始是要對比,因為“治亂世用重典”。就是你要思惟,三界的受生沒有你想象的這麼快樂。我們凡夫不可能去涅盤,所以我們來生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繼續輪迴;第二個,往生淨土。你只有兩種選擇。生命你是沒辦法拒絕的,那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你最好是趕快想清楚。你不要等到臨命終想,來不及了。就是說,反正你有一天會死亡,然後就是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個,把你今生所修的福報來生享受快樂,把它花完。這是第一個,來生的快樂補償你今生的辛苦,然後你第三生就危險了,就這樣子。這是你的選擇。另外一個就是,好,既然三界的快樂有過失,我不要了,我到淨土去。

所以,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