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73集《妙法蓮華經》(第4/8頁)
章節報錯
惟願為世間說。那麼怎麼說呢?“度脫於我等,及諸眾生類,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希望您老人家能夠度脫我等跟法界眾生,來“分別顯示”,跟“令得是智慧”。
這個地方的“分別顯示”,蕅益大師說,顯示什麼東西呢?兩個重點:一個,菩提心;第二個是六度。分別顯示菩提心跟六度的功德,這第一個。第二個,“令得是智慧”。這是講到佛陀的中道智慧,實智,就是一心萬行、萬行一心的中道實相智慧。
“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使令我等成就佛道,乃至於眾生亦復然。
我們看這一段經文,“為分別顯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蕅益大師說,從這段經文看得出來,這很明確地是請《華嚴經》。
這個地方是恭敬請法,這以下看讚歎佛智。
佛陀為什麼能夠說法,讓我們能夠成佛呢?因為佛陀善知眾生的根機,“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
佛陀的權智,能夠深入地觀察我們內心當中堅固的念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念想,但是有些特別堅固的,就是你這個念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念想當然包括善的念想,也包括惡的念想。比如說有些人特別喜歡佈施,你讓他持戒他沒什麼興趣,你叫他做義工,他卻起早貪黑,不管什麼都做得很歡喜。有些人喜歡持戒。就是,每一個人對於善的念想各有各的執著,佛陀要先知道,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引導你,讓你踏出第一步。佛陀能夠知道無量劫來你的什麼念想特別堅固,從那個下手。
“亦知所行道”,前面是內心的念想,這地方是外在的修法。你曾經修過四諦、十二因緣還是六度,整個三乘的道法你在操作上哪一個比較熟悉。
這個是總說,“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是總說。這以下別示。
“又知智慧力”,佛陀知道你過去的五乘的善根,知道你的意樂,知道你心中最喜歡得到什麼東西:你目前是喜歡追求快樂、喜歡追求涅盤、喜歡追求功德。或者修福,你過去生修過哪些福德,你修過佈施的福德、修過持戒、修過忍辱。“宿命所行業”,乃至於你過去所修的善惡業,你的罪業哪一個地方特別重,必須怎麼樣去對治、懺悔等等。“世尊悉知已,當轉無上輪。”
佛陀在開藥之前,必須要知道你的善根是哪一方面善根,你的罪障是哪一方面的罪障,然後才能夠轉起無上的法輪。
這一段的請法是第一次請法,就是十六王子來到現場以後,佛陀成道以後的首次請法,所以蕅益大師把它判作請華嚴時,第一時。
華嚴時是叫頓教法門。佛陀成道以後是沒有施設方便的,叫做直說大法,直說成佛之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這太陽一出來的時候,它不是照大地的,先照高山,度化大乘根熟菩薩。
這個《華嚴經》的特點,古德有一句話說,不讀華嚴,不知佛的富貴。因為,它講佛陀因地怎麼修六度的,比方說佈施,佛陀修佈施跟我們修佈施那是不同的。佛陀修佈施,佛陀是捨身飼虎,看到一群老虎沒有東西吃了,快要餓死了,佛陀把身體跳進虎坑裡面來喂虎。割肉喂鷹,老鷹去追鴿子,那佛陀就把自己的肉割下來,割這個相同於這個鴿子的肉給老鷹吃。所以佛陀是修這樣的一個廣大的六度,才能夠成就無量的功德莊嚴。
所以我們上次看那個<信解品>,說是父子相見,窮子第一次見到佛陀,見到他的父親,就是在《華嚴經》的時候。窮子長時間流浪三界,在《華嚴經》相見以後,心懷恐怖,疾走而去。因為窮子離開家太久了,長時間在三界裡面打滾,心志卑劣,所以看到這個大富長者種種的豪貴現狀,心中恐怖、害怕,疾走而去。
,!
所以,《華嚴經》是攝受大乘根熟菩薩。什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