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上了高速公路,剩下就是前進了。但是你沒有上高速公路之前,你還是要把這個道路找清楚。

“世尊諸子等”,日月燈明佛的弟子們聽到佛陀涅盤以後,當然心中都感到悲惱了。“佛滅一何速”,佛陀怎麼會這麼快就走!“聖主法之王”——日月燈明佛就安慰了,說我滅度的時候,“汝等勿憂怖”,佛陀還有一些事情要宣佈。

這個是這樣。我們沒有人真實地親近佛陀,我們現在叫做住持三寶,我們現在叫做親近佛像。佛陀能夠跟我們互動,而佛像是你只能禮拜,它沒辦法跟你互動。但是我們看佛在世的時候,佛陀跟弟子們的互動很頻繁,所以,當佛陀要入滅的時候,這對弟子的打擊很重,非常沉重了。因為長時間跟佛陀在一起,尤其是聲聞弟子,佛陀走到哪,弟子跟到哪。突然間這種廣大的依靠即將入滅,這個打擊是非常沉重的,因為大家生活在一起已經久了。

那麼,佛陀滅度以後,凡夫的心情、聖人的心情,還是不太一樣。同樣在一起那麼久,凡夫的心情叫做“各各懷悲惱”。凡夫的心情是有不安的、恐懼的:怎麼辦?佛陀滅度了,我道業未成!所以他內心有一種悲惱跟恐懼。聖人不一樣。聖人心中有聖道,所以他只是感覺到“佛滅一何速”,他只是感到些微的遺憾:佛陀怎麼就走了呢?怎麼速度這麼快呢?他只是一種遺憾。眾生那就是刺激很大,眾生叫做“各各懷悲惱”。所以兩種心態:一種是遺憾,一種是怖畏。

壬四、頌授記同

不管遺憾也好,怖畏也好,佛陀必須要出面安慰一下。所以看壬四的“頌授記同”。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陀必須要指定所謂的接班人了。這個德藏菩薩他已經聽了《法華經》,對於中道實相:因緣所生法的修證、心性的觀照,理觀事修完全通達。他已經掌握佛法的全貌,所以“其次當作佛”,在我滅度以後,他當來作佛,號曰淨身如來,他也能夠度無量眾。

這個授記是比較特別的。諸位!我們一般的授記,授成佛記,佛陀要麼時間拉得很長,經過無量無邊阿僧只劫,要麼佛陀不談時間。但是這個地方是一生補處,叫做受補處佛記。這個時間不但講出來,而且是講吓一尊佛,那時間就很短。

這個成佛,我們簡單說一下。按智者大師的說法,成佛有兩種:一個成法身佛,一個成應身佛。成法身佛很簡單了,初地就有了。成法身佛,因為他沒有直接面對群眾,他只是個人的修證,所以他只要智慧到那裡,他就有初地,叫做法身佛。但是成應化身的佛是很困難的,他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你福慧要具足;第二個,你要因緣成熟。這就難了。就是,你過去生所結的眾生的緣,剛好他們的善根都成熟了。我們經常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就是說,有十個等覺菩薩,每一個人善根都具足了,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都具足了,而這個時代眾生剛好需要一尊佛陀。眾生善根成熟了,誰下去扮演佛的角色,那就看誰跟這些眾生因緣比較深。

,!

末法時代,我們合理地推論,現在眾生對領導者的要求,可能就是比較屬於那種悲增上的,比較有親和力、比較接地氣、比較能夠幹實事的。如果我們合理地推論,現在的諸大菩薩中,觀音菩薩跟地藏王菩薩比較適合,那就示現佛身;那麼其他菩薩呢,示現做佛的弟子。這就叫做“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就是說,成佛不但是福德智慧具足,還要因緣成熟。否則你不能現佛身,你只能現弟子相。等到今天這尊佛教化事了、滅度了以後,再換另外一尊佛。這個地方說明,為什麼要強調“其次當作佛,號曰為淨身,亦度無量眾”?他有他的因緣力。

壬五、滅後通經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