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我們凡夫在不生滅中妄見生滅。就是我們自己看到生滅,我們一個人做夢自己看到生滅,其實一切法是沒有生滅的。

本來一念心性看一切法是當下具足,我們凡夫是怎麼弄的,把它弄成有生滅呢?

這以下看第二段。我們凡夫有一個問題,一種有所得心。有所得就是取相分別。我們曾經吃過一個美好的東西,你受用,那表示你有福報,它過了就過了。但是我們不行,我們要把這個相狀怎麼樣?把它取下來。曾經吃過一個很好的麵條,就把這個滋味的相狀取下來,放在心中不斷地回憶。好了,因為我們在心中取了很多相狀,就開始變成一種對比了,產生生滅的遷流。

在生滅遷流當中,有的東西你印象深刻,你特別在乎的,你就把它取下來。把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情取下來,就有所謂的憶持。有些東西跟你沒有緣的,你就選擇忘失。因為你心中有一種選擇性的憶念跟選擇性的忘失,就造成了遠近的差別。你能夠記住的就產生一個近的時空,你忘記的就創造一種遠的時空,那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投入了這個假相,把這個時空變成生滅遷流了。

其實,從真實義來說,從諸法實相來說,我們所憶的遠近的事情,都是一念心性所變的相分,別無他法可得。《楞嚴經》說,這個世間上本來就是一個水,一大片的海水,因為我們執著某一個水泡,所以就失去了廣大的海水。你執著這個水泡,你就被這個水泡給限住了。就是說,你執著某一件事情,你的心就住在上面,你就被它給抓住了,你就被它給限制住了。然後呢,然後你就失去廣大的知見,就這樣來的。因為佛陀的心中無所住,所以他看什麼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的。

這以下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今天回憶過去十年、二十年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你特別執著,而且不斷地回憶,那你也會覺得說恍如今日,就像今天的事一樣。所以說,其實心性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心性本來豎窮三世,三世不出現前一念。鏡子在看事情,看山河大地,它沒有遠近的概念,它全部當下顯現。

所以你看禪宗講一句話說得好。禪宗,它的好就好在哪裡呢?它喜歡用生活的事情作譬喻,它不跟你談玄說妙。禪宗說,“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它為什麼能夠享受這麼廣大的花花草草?春夏秋冬,花草隨著夕陽各種變化,青山能夠了了分明。因為它不動。青山因為如如不動,所以它能夠享受春夏秋冬四季花草的變化。如果青山執著哪一個花草,那它就不能夠叫青山了,它就變成陷入在某一個影像上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佛陀今天要講一件往事,這個往事事關聲聞弟子過去的善根。但這個往事發生得太久了,所以佛陀必須要取信於聲聞弟子,說,為什麼你們不知道?你們只有八萬大劫,你們有法執,你們執著涅盤,所以你把心性搞小了。我什麼都不執著,所以對我來說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所以佛陀在講過去長遠往事之前,要先證明他的確有這個能力,來取信聲聞弟子,所以就講到知見久遠。

庚二、正明宿世因緣 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重頌

辛一、長行 分二:壬一、明結緣之由;壬二、明結緣之事

壬一、明結緣之由 分二:癸一、遠由;癸二、近由

癸一、遠由 分二:子一、明大通智勝成佛;子二、明十方梵王請法

信心建立以後,佛陀開始講過去的故事了,正明。我們看庚二的“正明宿世因緣”,這段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有三段因緣。先講第一段因緣,講到大通智勝佛的成佛跟說法,這第一段因緣。第一段因緣當中有長行跟重頌,先看長行。長行當中,先看第一段的明結緣之由。這個因緣有兩段,一個遠由,一個近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