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佛陀告舍利弗,毀謗《法華經》一佛乘的妙法,我如果要詳細地說明他的罪障,那是“窮劫不盡”。因此我要慎重地告誡汝等,在未來世中,“無智人中,莫說此經”。這個人沒有大乘的慧根,也沒有大乘的信心,你千萬不要跟他講《法華經》,免得不信或謬解生謗。

蕅益大師說,佛陀為什麼要講這麼重的罪報?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要我們末世弘法觀機。就是你今天不要說,我覺得學《法華經》很好。對你是很好,但是你不能隨便地不看根機就弘傳。這第一個,弘法觀機。第二個,令知避禍。讓一般人知道避禍。我們對於甚深微妙法,你即便不相信都可以,但是你要怎麼樣?你要批評之前,請你謹言慎行。

在菩薩戒,對於甚深微妙法提出兩點的說明。就是說,在我們菩薩修學過程當中,遇到一個甚深微妙法,我們沒辦法理解,應該怎麼辦呢?佛陀說沒關係,你做兩件事,你就可以安然的度過。

第一個,自處無知。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是有所不足的。就是這個法門太深了。為什麼說一念心性又非空非有,又即空即有,“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就是非空非有。這種中道思想的確深妙,但沒關係,我們站在謙卑恭敬的心,自處無知,就是我的水平太低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仰推如來。很多時候我們對法的信心來自於對人。我們對佛修皈依,我們相信佛陀說的話是真理。很多人說修學佛法依法不依人,其實我們現在這種水平沒有資格講依法不依人,我們是依人又要依法。我舉一個例子。

很多的學者對佛教很多批判,蕅益大師跟印光大師對佛教有很多的開導,這兩個你怎麼判斷呢?當然沒辦法判斷,我們只能相信。你想相信誰?我們為什麼相信古德?因為古德是有修有證的,學者他是找資料的。所以我們是因為相信智者大師、相信蕅益大師,我們是先相信人,然後再接受他的法,一般是這樣子的。你說我相信佛,佛的境界太高了,所以我們先相信菩薩也可以,以菩薩為善知識。

總之,遇到甚深微妙法只有兩種情況:第一個謙卑,第二個皈依。這兩種情況,你就能夠聞大不謗。這是菩薩戒教我們的兩個方法,第一個自處無知,第二個仰推如來。

子二、約大慈門應為善人說 分二:醜一、明五雙善人可為宣說;醜二、總結可說之相

前面是約大悲門,約大悲門莫為惡人說。這以下是約大慈。就是說這個人大乘善根成熟了,那你應該要及時為他宣說,讓他增上。

,!

醜一、明五雙善人可為宣說 分五:寅一、過現一對;寅二、上下一對;寅三、內外一對;寅四、自他一對;寅五、始終一對

這以下有五雙,明五雙善人。五雙就是有十種人,有十種情況是可以跟他說大乘妙法的。五雙等於分成五科。

寅一、過現一對

第一科,過現一對。看經文。

若有利根 智慧明瞭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過現一對,第一個是講現,現世的慧根。說這個人“若人利根”,具足大乘善根。怎麼知道呢?它有三個判斷點:第一個,“智慧明瞭”。他對於中道的實相有清楚的理解。第二個,“多聞強識”。他不但對中道實相,他對於唯識、中觀這種權法也能夠通達,他還廣學多聞。第三個,志求佛道。他有遠大的目標,菩提願。

這種人就是他今生栽培非常充足。智慧觀照力、誓願力,這個大乘佛法的兩大指標,一個智慧,一個志向,這兩個都具足。那這種人當然是你直接跟他講《法華經》,他一定會馬上信入的。就是今生的慧根深厚。

第二種人,他一開始可能因緣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