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集《妙法蓮華經》(第3/10頁)
章節報錯
麼證悟的,就直接講出來,不用施設方便。
這個《華嚴經》是初善、中善、後善。這個地方兩說:第一個,從《華嚴經》的體裁,初善就是序分,中善就是正宗分,後善就是流通分,三分;第二,從眾生的受益,初善就是眾生(這些菩薩)聽了以後,聞法信解——產生信解;中善就如法修行;後善就是究竟圓滿。每一個人聽經以後,他有三個層次的受益。
《華嚴經》的特色是“其義深遠”。當然,《華嚴經》沒有什麼施設方便,《華嚴經》就等於是把光明跟相狀合起來,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它完全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個義理是中道的實相的義理,所以深遠。“其語巧妙”,同樣是“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但是佛陀面對十地菩薩,他的說法就有不同。就是說,一心真如,落實到初地的真如是怎麼真如,二地是怎麼真如,乃至於十地是怎麼真如。我們上次講過,同樣的中道實相,十地菩薩表現出來的相貌是有淺有深。同樣是真空妙有,但是它內涵的深廣還是不一樣的,所以佛陀也是巧妙地應機說法。總而言之,整個《華嚴經》是“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它沒有這些三乘的方便法門,完全是一佛乘的成佛之道。
講完《華嚴經》以後,佛陀就知道該是面對凡夫的時候了。佛陀就把這個千丈的盧舍那身收起來,開始怎麼樣呢?從本垂跡。就現出了丈六比丘相,來到我們娑婆世界,跟我們一起成長。就施設三乘的方便:
“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修行是這樣,你要先找一個突破口。比如挖井,你一定要找到一個地方挖下去。你不管從什麼地方,你挖到水就算。修行法門也是這樣,你一定要有一個突破口。
聲聞人的突破口是苦諦,他必須從苦諦攻進去,他才有辦法斷集、慕滅、修道。一般聲聞的種性是怎麼樣?他對苦諦有強烈的感受。這個地方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他接受了教育;第二個,他自己人生的經驗。所以他喜歡聽聞佛陀講“無常故苦,苦即無我”,他聽了以後大歡喜,就很快地修思惟四諦,把生老病死給滅了,滅了以後就成就涅盤寂靜了。
就是,佛陀開始怎麼樣呢?滿足眾生的需求。你喜歡怎麼樣,我先滿足你,“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所以,第一個,滿足聲聞人的需求。
第二個,辟支佛。辟支佛的智慧比聲聞人高,他了生死不觀苦諦的。痛不痛苦跟我沒關係,了生死不一定要經過痛苦。他就觀十二因緣法。佛陀這個地方為他們講集諦。這種人比較理性,他對痛苦快樂的感受沒那麼強烈。佛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於生老病死,這叫做流轉門。就是說,整個生命的流轉是十二種因素構成的,每一個因素一變化,我們生命就產生重大的變化。所以這個緣覺乘人一看,原來生命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因為他的整個生命就是過去的一念無明去造業,在這個業裡面得果報,得果報以後又產生愛取,結果就是這樣一種“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那怎麼辦呢?好,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老病死滅。說到底,人生就是那一念的執著,一種我執。因為我們想要主宰人生,所以我們在輪迴。所以他就把這個“我”——無明那個我執給滅了,滅了以後他就了生死了。他覺得了生死跟痛苦根本沒有關係,這完全是智慧的問題。所以辟支佛乘的根性更高,他不需要經過苦諦,他直接從集諦攻進去。
,!
菩薩的根性更厲害。你怎麼看得出這個人是菩薩種性?好樂功德。你一講功德,他就跟看到什麼一樣。為了六度的法門、為了積集功德,他可以犧牲他的財富、犧牲他的睡眠,乃至於犧牲他的身體、犧牲他的生命,為了追求功德在所不惜。佛陀為他講六度,透過六度成就無上的智慧,最後慢慢再經過迴向,成就中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