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32集《妙法蓮華經》(第1/7頁)
章節報錯
第二主題,有關安住一念心性與修學空觀的關係。
這個一念心性是眾生本具,所以它不需要去修,你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你只要憶念它就好了。因為它本來就具足無量的功能,它本來就是清淨,不是你把它修來的。但是空觀是要修的,空觀你沒有修就沒有了。它是一種破障法門,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你不修就沒有。所以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心性是談安住,空觀是破障,這兩個角色是不一樣的。你先把這個角色弄清楚。
【學員問題】本經的一心三觀和中觀的無所得、與唯識的無分別智有何不同?
【師父答疑】中觀的無所得,我們上一堂課有簡單的說明。無所得其實跟一心三觀裡面的即空有一點接近,只是它沒有明確地說明我們有一個明瞭的清淨心,具足無量的功能。它不明顯。它只是說人生無所得,它是從“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種因緣的開合去觀察安立無所得。這是第一個。
那麼唯識的無分別智是怎麼回事呢?唯識是認為,生命的問題在於相續,就是輾轉相續。就是,我們過去可能造了殺盜淫妄。造了殺盜淫妄以後有兩個問題:一個叫做業種子,一個叫名言種子。這個業種子問題還不大,它會讓我們產生痛苦,但是這個業種子痛苦受完以後就沒了。問題在這個名言種子。就是說,你過去造了殺盜淫妄,你從三惡道出來,你很想再繼續做,這個問題嚴重。就是那個惡念造罪業。這個罪業讓你得果報以後,事情還沒結束,除非你對治它,你深深地懺悔它,否則來生煩惱會相續。其實唯識是比較消極的,它就是斷相續,它並沒有說開顯真如。但起碼就是說,它知道這個因緣法不能相續,否則沒完沒了,所以它修無分別智。就是說,我遇到什麼事情,你對我高興,我也沒有意見,這都是我過去的命,我認了;你對我不高興,我也認了,因為我跟你互動,事情要更復雜。就是說,你今天去攀緣外境,對你永遠沒有好處,快樂會讓你放逸,痛苦會讓你挫折。所以唯識學的意思就是說,凡夫的心情,雖然我創造不出功德,起碼我不想讓惡因緣相續,就修無分別智。所以唯識學是保守,是“守”字訣,就是我不動念頭。
其實,這個方法也不錯。如果你不能安住一念心性,你修無分別智也不錯。就是我不動名言,我坦然地面對我過去一切的因緣果報,人生酸甜苦辣我認了,我不表示意見,我把目標放在開創未來。唯識學就是說,對今生所有的結果,我完全沒有意見。這就是唯識的想法,唯識的人生觀就是這樣。因為你對今生有意見,那你來生就完了。它是這樣子。唯識的思想是認為,你只要跟今生互動,那你就落入惡性迴圈,你來生就毀掉了。唯識學是認為,我們本來就有我法二執,你一旦互動,那人生越弄越糟。唯識的思想是認為,人生不處理是最好的處理。其實它講的話不完全對,但是有八九成的道理在裡面。雖然消極,但是如果你遇到很複雜的問題沒辦法處理的時候,我覺得唯識學會幫你過關,就是“我不處理”。
為什麼不處理會最好?因為它總有勢力。什麼叫諸法因緣生?它有生滅相。我就看誰熬得過誰,我不動,你的能量自然會喪失掉。所以唯識學這個教法,它是源於人生是由煩惱、業力構成的。它認為人生就是無量無邊的我法二執,由煩惱障、所知障構成。你要擺脫它,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破和合識,斷相續心”,就是你不要跟它互動。你不要跟今生互動,然後你去修你的法,這個就是唯識學的無分別智。諸位!我覺得這個觀念也是不錯,遇到特殊的惡因緣是可以這樣面對的。
“無所得”跟“無分別智”,可以當做一心三觀的輔助。這兩個雖然不能顯真,但是是很好的破妄的工具。
【學員問題】師父在《楞嚴經》中曾說,整個法界除了真如外就沒有別的東西了,此一觀